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隋朝高考历史_隋朝的分科考试

tamoadmin 2024-06-22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最后一个“高考”状元或因名幸运上榜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3.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总结4.隋唐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主要在哪方面?5.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的?平定内乱之后,杨坚仍然非常心虚。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做个权臣,学习曹操,等自己死后让儿子接班,当然,也有可能自己死后像霍光一样被清算。另一条路就是代替北周,自己当皇帝,但他又害怕引起更大的骚乱。李德林早就知道

1.历史上最后一个“高考”状元或因名幸运上榜

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3.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总结

4.隋唐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主要在哪方面?

5.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的?

隋朝高考历史_隋朝的分科考试

平定内乱之后,杨坚仍然非常心虚。

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做个权臣,学习曹操,等自己死后让儿子接班,当然,也有可能自己死后像霍光一样被清算。另一条路就是代替北周,自己当皇帝,但他又害怕引起更大的骚乱。

李德林早就知道了杨坚的心思,所以,他就没打算算卦,而是悠悠的回了句:?天道精妙,难以猜测。我即使说不,您难道还能退出吗??于是,有一天他去问李德林:?要不你给我算一卦,看看我家祖坟冒烟没??

杨坚一声长叹,觉得李德林说的很有道理,但他仍然不想篡位。虽然皇位是那么的让人迷恋,但是风险仍然太大了。他仅仅是夺了权而已,就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如果篡位,再引发更大的骚乱怎么办?

他出身高贵,有老婆有孩子,又不必为生活所奔波,完全可以像父辈们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安度一生,为什么要冒九生一死的风险,还要留下千古骂名?

如果现在收手,也许还有回头路,但如果真的篡位了,便真的再也不能回头了。

就在杨坚仍然犹豫不决的时候,杨坚的老婆,中国历史上最猛的皇后之一,独孤伽罗正好从此经过,听到他们的谈话后,也说了一句狠话:

大局已定,你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与其犹豫不决,不如尽力去干!?

有妻如此,不干何求?

没过多久,杨坚的另一个亲信虞庆则,就敏锐的嗅到了他的意图,于是,公元581年2月,也就是平定叛乱的4个月后,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幕又发生了。

虞庆则上报全国各地都发现了祥瑞,例如河里发现了只绿王八、陆地上发现了只长颈鹿(麒麟),天上的星星眨了眨眼等等。

总之,海陆空齐上,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一切都预示着周静帝应该将皇位禅让给杨坚。

杨坚也很配合,嘴上义正严词的拒绝了,手却不老实,表达着你过来啊的意思。

虞庆则很配合的联系其它大臣一起再上书,杨坚再次明确拒绝,只不过比第一次态度好了一些。最后大臣们集体哭着上书,搞的杨坚不当皇帝,其它人统统活不下去了似的。

终于,推让三次之后,杨坚很不好意思的接受了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几个月后,他又很不好意思的派人把年仅9岁的周静帝给杀了。

手段有点残忍,但老实说,这并不影响杨坚成为一代明君,因为政治斗争本来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游戏。我们不能以常人的标准去评判政治家,否则人类历史上,不会有一个明君。

杨坚当上皇帝之后,便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大部分功在当代,但有两条则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中国。为方便理解以后的政治斗争,我们有必了解一下。

先看几条功在当代的改革,有助于理解杨坚的为人: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杨坚下令全面汉化。北周是由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虽然鲜卑已经汉化了很多,但是汉人也少数民族化了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姓氏,杨坚被赐姓为普六茹,高颎被赐姓是独狐。

全部汉化之后,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持续近300年的民族矛盾,也从某种意义上解救了汉民族,对于汉族,对于民族大融合都有不可限量的影响。

为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杨坚经常钓鱼执法,时不时的派人给官员行贿,有受贿的,就立刻处死,而且经常直接在朝堂之上用棍棒打死(严重怀疑,几百年后的老朱学习了老杨同学)。

为了防止官官相护,杨坚又创立了上访制度,并且允许越级上访。

为了减少冤假错案,杨坚又将死刑权力交给了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大理寺。

为了杜绝盗窃,杨坚又规定偷盗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文钱,也一律处死。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杨坚一朝,还经常减免百姓的租税、徭役。他还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以供赈灾或者打仗使用。这些粮仓规模有多大呢?

1969年时,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遗址,里面一共有259个窖,其中一个窖里还残存了50万斤碳化的谷子,也就是说,这个粮仓要装满,得装1.295亿斤粮食。

即便国家如此富有,杨坚也非常勤政和节俭,每天通宵达旦干活,也没个加班费。后宫妃子、仆人的衣服得用粗布不能用丝绸,戴的首饰也不能是金和玉,一般都为铁、铜或者畜生的骨头。

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政策非常解恨,有些政策又非常人性化,甚至超越了现在?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再看一条:

为了加强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的权威,杨坚又规定,官员和贵族犯罪可以减刑,甚至可以用钱赎罪,或者免刑。

现在再理解,历史课本上所说的,古代的法律是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工具,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现在我们可以给杨坚画个速描了:

多疑,不相信任何官员。

残酷,喜欢把大臣在朝堂之上活活打死,并不惧怕后世的评价。

爱民,和大部分明君一样,注重民生。

恋权,以上种种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稳定权力而服务。

但客观的说,中国历代皇帝,哪个能做到以上几条,或者只有爱民一条,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明君了。更何况杨坚还有以下两条伟大的创新。

第一个伟大的创新是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有人可能会说?三省六部?制不是杨坚创立的,他只是完善了?三省六部?,但这里我们仍然坚持采用教科书上的说法,因为它起码代表了主流史学家的观点。

当然,隋朝有五省,但和三省职能差不多,所以在这里简化了,我们不是教科书,还望见谅。另外,这段有点复杂,看看就行,不必记住,后面讲到重要人物,我们还会写上级别。

三省六部?制有多牛呢?

这么说吧,此后历代王朝沿用的都是这套政治制度(多少有点修改)。即便是现在,还有不少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它类似。

三省指中书省(隋朝叫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面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都是干啥的?我们以美国的政治制度打个比方。

中书省相当于美国总统的智囊团,帮助***做决策、写文件,部门老大叫中书令(隋为内史令)。

门下省相当于美国的国会,负责审议中书省的决策。如果他们认为决策不合适,可以反驳回去。如果合适了,就把决策交给皇帝,皇帝再签字盖章。

门下省部门老大叫侍中(隋朝叫纳言),老二叫黄门侍郎(后改为门下侍郎),职工就是大名鼎鼎的给事中,到明朝时候发展成了言官,天天有事没事,总喜欢找事的那群人。

尚书省相当于美国的内阁,***签过字、盖过章的命令由它执行。

尚书省部门老大叫尚书令,但防止老大权力过大,实际上很少任命。老二叫左仆射(y?),老三叫右仆射。

三个机构的老大,都可以叫宰相,谁的权力最大呢?

不一定,历史时期不同,权力大小也不同。隋文帝时,尚书省老二左仆射权力最大。

这个制度牛在哪?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相权问题。

原来皇帝下面就是宰相,宰相权力极大,参考秦的赵高、西汉的霍光、东汉的王莽以及后来的曹操和诸葛亮。

现在等于是把宰相的权力分给了三个人,皇帝相信谁,谁的权力就大,这三个宰相就得拼了命的巴结皇帝、打压对方,皇帝只用坐在龙椅上玩平衡术就行了。

下一步,只要再解决了军权问题,皇帝便可以一人大权独揽,不过这得到宋朝。自宋之后,政权和军权都紧紧的抓在了皇帝手里,和平年代里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权臣废立皇帝的事情。

第二条伟大的创新就是科举。

(还有人说科举是杨广创立的,但这个有争论,我们采用杨坚创立的说法,因为开皇七年,杨坚就开科举人了。)

受教科书的影响,现在人谈起科举,都是和八股文捆在了一起,认为是封建制度的糟粕,禁锢了文人的思想,阻碍了时代的进步。

但是,这明显是扯淡。科举全名叫分科取士,翻译过来就是,用考试的方法来选取人才,就是古代的高考。

很明显,考试不可能阻碍时代的进步嘛。那为啥?科举?后来被人骂的那么惨呢,主要是考试的内容变的越来越扯淡了。

刚开始时,也就隋唐那会,文官的考试内容是国家政治论文、诗歌啥的,武官的考试内容是骑马、射箭、举重啥的,都是非常实用的东西。

后来老朱这个处女座皇帝上台了,认为要想世界和平,就得把人用各种东西?捆?起来。

谁是干啥活,就必须祖祖辈辈捆在这个行业里。

比如谁爹是杀猪的,那他以后也得杀猪,子子孙孙都得杀猪。文人思想太活络,不太容易控制,于是就搞了八股文这玩意,观点必须与朱熹的一样,哪怕是朱熹上茅房时,突然想出来的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玩意儿。

满族入关之后,怕汉人反抗,更怕文人们瞎说话,不仅搞了八股文,还搞了文字狱,这才严重阻碍了时代的发展。

但是,科举是没问题的,公务员考试就是现代的科举,只不过名字变了而已。

那为啥科举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了呢?要理解这个,咱们得往人类的祖坟上刨。

假如你是一个部落酋长,手下只有100人,那你找几个能打的小伙子做助手就行了。

但假如你的部落越来越大,变成了1000人,是不是就得任命几个官员,帮你管理了?

任命谁呢,你说考试,这样可以选出人才,也可以防止下属结党营私。

得,想法很美好,你的功臣、亲戚们分分钟教你做人。

于是,你只好让功臣、亲戚们当官。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你的部落变成了国家,发展到了10万人。按照1:100的官民比例,你至少需要1000名官员帮你管理。

任命谁呢?不用说,肯定还得是你的亲戚和功臣们的亲戚。

你可能会说,我不这样,我一开始就着手建立一个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军队。等部落发展到10万人了,我的军队也是最强的,到时候就推行考试,谁要敢造反就镇压谁。

这想法也没错,也能实施。但是,内忧解决了,外患怎么解决?

你才10万人啊,周围还有无数个国家,别的国家都是论功封赏,你却按分数封赏,你的手下还会有战斗力吗,还会对你忠心耿耿吗?你不被分分钟灭了才怪。

所以,你还是必须让他们当官,并且还要给他们更大的权力。

后来你的国家越来越大,大到周围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威胁你的国家了,这就到了周朝。

你摇身一变成了周天子,原来的功臣就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老大。现在别说考试了,随着他们实力的不断膨胀,再过几年,连你也不会放在眼里。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了,几十年后,你便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神仙去了。

当了几百年神仙,你觉得天上挺无聊的,于是,你闭着眼从南天门跳了下来,不料,中了,竟然成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这时候中央权力极大,没有任何人敢于反抗,于是,你又准备推行考试选拔人才了。

正准备考呢,你一看,我去,七种文字,还考个毛线啊。

于是,你下令统一了文字。谁知道,文字刚统一,你又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神仙去了。

又过了一百多年,你又中了,投胎下凡竟然成了汉武帝。你英勇神武,兵强马壮,说一不二,想干啥干啥,于是,你又准备推行考试选人才了。

但是,考啥呢?

法家?好像不行,当初你是秦始皇的时候,用法家思想治国,统一了六国,但是20多年就亡国了。

黄老学说?好像也不行,虽说汉初这几十年施行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国家也兴旺发达了,但中央权力太小,连匈奴都打不过。

这时候突然出来了一个人,名字叫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改革了一番,非常符合你的心意。于是,你决定考儒学了。但是全天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儒学讲了啥,你怎么考试?

于是,你决定全力推行儒学,等儒学普及,就开始考试。

但是没过多少年,你又到西方极乐世界做神仙去了。又过了200多年,你又投胎做了汉明帝,普天之下,知识分子全是儒生。于是,你很高兴,又开始准备考试了。

结果你在看考生名单时,就发现了问题:为啥考生都是高官的儿子和亲戚呢?

你投胎了几次,历经千年,推行考试选拔人才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选出人才,不就是为了打破豪门贵族、缓解阶层固化,有利于你的统治吗?如果来考试的人,还是高官的儿子和亲戚,那考试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你非常愤怒,派人去查原因。

结果,他们查了一年,回来给你说:?陛下,书是竹子做的,一本书相当于一台电脑,穷人家买不起啊!?

于是,你蒙了,当惯了皇帝竟然把钱给忘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上天给你送来了一个大牛人:蔡伦同志。他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刚开始,纸的成本仍然很高,穷人还是买不起书。

然后,没过多久,你又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神仙去了。

随后又过了几百年,一直到了南北朝(下一个就是隋朝),纸才慢慢普及,之后雕版印刷术也被发明了出来,穷人,终于能以稍低的成本读书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考试选拔人才(科举)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想顺利推行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

1、强大的中央集权

科举肯定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很有可能会出现,具体事例可以参考王莽改革。

2、统一的思想文化

这个思想必须可以让社会低成本运行,还必须能加强民族凝聚力,让学过的人大概率对你保持忠心。

3、便宜快捷的传播媒介

纸和印刷术都得出现,否则穷人读不起书,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在1702年才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候才有了第一次公务员考试,比我国晚了近1000年的原因。

西方没有竹子,本板成本太高,还不容易制作,所以在造纸术传过去之前,一直用羊皮书写,导致很多贵族、国王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文化传播成本太高,就统一不了语言和思想,就难以发展出,像我国这样的长时间的中央集权和长时间的大一统。

不能长时间大一统,就推行不了科举,就培养不出天子门生,只能不断分封,最后,国家只能越来越小。

这样看来,隋朝发展出科举制度,是我国几十代人,几千年努力的结果,不应该算杨坚的功劳。

其实不然,就跟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虽然是奋六世之余烈,但仍然掩盖不了秦始皇的伟大。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也是如此。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伟大的两个发明。前者奠定了后续一千多年的政治权力结构,后者创造了后续一千多年的官员选拔体系,甚至它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尤其是和西方相比,不知要高出他们多少个级别。

所以,仅此两点,杨坚足矣千古。

历史上最后一个“高考”状元或因名幸运上榜

谈论起隋朝,大多数人只知道它和秦朝一样,由于昏君的统治,导致了二世而亡。那么这里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隋朝给大家。

隋朝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贵族,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凭借其出身和军功迅速赢得了高度的政治声望,并在北周连续经历两位短命皇帝后,只留下一个年仅8岁的太子。所以在杨坚的一系列手段下,成功取代了自己外孙的皇位后建立隋朝。并选用自己家族的封号?隋国公?,作为国号,是为隋朝。

隋文帝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勤俭节约的君主,并且在隋文帝的苦心经营下,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那么这么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呢?

肯定有人会说隋炀帝的暴政激发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其实是不对的。隋炀帝其实并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不堪,农民起义也不仅仅是农民这么简单,具体原因待下文慢慢解析。

先来说说隋朝千年大计。

千年大计之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科举制度想必无需多说了。科举制度从隋朝诞生(587年)到清朝结束(1905年),持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中国选拔出了无数的人才,足以证明它的优越性。甚至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在里面。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选拔人才最公平的制度,没有之一。

(科举制度真正的诞生时间其实是由争议,现在主要有四种说法:汉朝说、隋朝说、唐朝说和兼顾汉朝与隋朝说。隋朝说只是现在学者们的主流观点。至于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再具体详述了。)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阶级的流通性,给予了下层百姓向上层阶级跃迁的可能,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稳定。毕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那是什么都有可能做的出来的。百姓有希望,日子有盼头也就不会闹事了嘛。而科举制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层阶级与底层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话说回来,杨坚虽然无力统一了南方,但是其实这种统治并不稳定。因为南北两朝之间几百年的战争不是这么好解决的。

所以杨坚就想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给与南方士族做官的机会,所以制定了?明经?与?秀才?两科,时称?贡举?。正式确立了后世所谓的?科举制?。

第二就是派遣杨广镇守扬州。杨广其实也很有能力,利用南北朝时盛行的佛教,通过与南方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的密切交往,在杨广镇守的十年里赢得了非常高的声望。杨广能够以征服者的身份赢得南方士族百姓的认可。杨广也正是利用此期间培养自己的班底,并取得了朝中大臣杨素的支持,另一面骗取父母尤其是独孤皇后的信任。可见其能力和手腕都不差,甚至是非常高的。

隋炀帝继位后,又创立了进士科。此后,形成了明经、秀才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这才是后世真正的科举。而且进士科录取的人数还非常多。唐初的许多名臣,如:房玄龄,侯君集等等都是进士出身。

千年大计之二:开挖济渠、邗渠、永济渠和江南河

大业元年(605年),开挖济渠和邗渠。济渠打通了黄河和淮河,邗渠打通长江和淮河。

大业四年(608年),开挖永济渠。

大业六年(610年),开挖江南河。江南河打通了长江与钱塘江。

这挖开的便是大运河。从杭州到洛阳,全线超过两千公里。

这一系列工程征调了数百万的百姓,仅仅耗时六年就沟通了所有的河道。至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直到现在都还在造福中国人民。

大运河的开挖,虽然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间的不满,但这却是必然的选择。当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而北方的经济实力却不足以供养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所以为了给北方的朝廷输血,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势在必行。成本低廉的水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大运河成功的打通各条河流,为大隋帝国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所以隋炀帝后面之所以可以远征高丽,离不开大运河给它的输血。

即使是在它一千年后的明朝,其作用甚至更加凸显了。明朝后期,海运开闭后,漕运占据了北方总供给的七成,而漕运走的就是大运河。要是没有大运河,失去了江南这块赋税之地,也许后世的朝代灭亡的会更早。大运河甚至可以说是国家的命脉。

千年大计之三:巡视全国,奠定全国版图基础。

许多人都认为隋炀帝的灭亡在于他的奢靡与残暴,两次下江南,多次出巡劳民伤财。可事实是怎样呢?

杨广在位十四年,然而在他这十四年里,真正留在都城长安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也不足四年。也就是说,他即位后超过一般的时间都是在外巡视。试问历史上哪一个皇帝在位期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路上的。而杨广做到了。

杨广向西走到过西域。当时刚刚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经历五胡乱华后,战火蔓延到了西域,政权变更频繁,西域再也不复往昔的繁荣了。

大业五年(609年),那时西域被土谷浑占领,而杨坚此行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土谷浑,收复西域。杨广亲自率领军队征战土谷浑,并取得胜利。随后犒赏三军。据记载,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到达过西域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在此征战过的皇帝。

大业七年(611年),为了完成真正的统一大业,隋炀帝决定发兵高丽。(高丽称中原局势糜烂之际占领了辽东四郡之地,即汉四郡)

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当时隋炀帝为了这次征伐,调集了几乎全国的军队,也包括南方的水军,在加上一系列的后勤物资。动员了一百多万人,单正式军队就有约35万。这在当时朝堂上几乎认为这是不会败的战争,但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35万军队几乎损失殆尽。这彻底的激怒了隋炀帝,随后开始准备第二次远征。

第二次远征高句丽。这一次动员的力量更大,出兵至少60万。这一次高句丽被打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几句就要弃城投降了。但是好像高句丽受上天眷顾一样。杨广的后方乱了,原因就是杨素之子杨玄感叛变,封锁河南段的大运河,使得粮食滞留在河南。再加上一部分的贵族响应。没了粮食的隋炀帝立即回师平叛。放弃了高句丽这个快到手的鸭子。

第三次远征高句丽。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起兵,这是高句丽终于怂了,希望称臣求和。但是杨广没有理会,执意攻打。但是进行第三次打远征时,国内百姓怨声载道,最终激起民变,形成了三个农民集团。而且军队里的兵役也开始出现逃跑。大业十三年(617),没过多久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爆发,也纷纷起义。

隋炀帝在大业十二年(616年),因无力抵抗,乘龙舟到扬州避难。并于大业十四年(618年)被叛军杀死,自此结束了他这奔波的一生。

都说隋炀帝亡于奢靡,残暴。我是不同意的。

这个敢将?大业?作为自己年号的男人,真的会是残暴吗?

大业,什么是大业,一统天下就是大业。作为立志要成为与汉武秦皇比肩的皇帝,他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北抵突厥,西达西域,南巡越南。试问有哪一个皇帝能做到这样。这个一直在路上的男人,最后也倒在了路上。

最终历史也证明了,隋炀帝的这些政策并不是暴政,只是他走的早了一点,快了一点,也急了一点。

大业这个昭示着隋炀帝的抱负与野心的年号,最终只走了十四年。隋炀帝这个人也是让人可悲、可叹。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届冠军刘春林

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它不仅牵动着千千数百万家长和孩子的心,也吸引着中国人的目光。这个时候,不管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都会聊起“今年高考怎么样”这样的话题,这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场全民盛宴。

事实上,这种类似于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清末民国的大学招生,无不显现出今天高考的影子,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承。

科举:古代高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实行,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由于科举制度在某些方面与今天的高考有些相似,因此也被称为“古代高考”。

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代变化不大,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历史学家钱穆在公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年说:“唐宋的考试,首先是地方官府里的人报上来,再由地方互联网送到中央。这些人被称为进士。考取后称为进士纪。比如你是山东人,你到山东省政府登记,他把你送到中央。你会是山东进士。录取叫进士纪。所以,只有一次大考。到了明朝,只是因为报名的人多,才分了几次考试。”明清官制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即州考、乡试、会试和宫考。

首先是县考。录取叫录取,也叫县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是科举中最低等的一等。

省考一般每三年在省会城市举行一次。因为它在秋天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微。中进士,名曰举人,名曰解元。秀才升官后有资格做官,故称“大师”。“范进忠剧”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故事。出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小说中对范进忠居的生动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乡试的情况。

这次会议是在省考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北京举行的,所以这次会议也被称为春蔚。参加考试的人是举人,考中后取名龚氏,第一名是慧远。

那是皇帝进宫考试的考试,龚氏参加了进宫考试。考中后,合称进士。宫廷考试考进前三名,第一名进士,第二名进士,第三名进士。第一名录取三个名额,第一名是冠军,第二名是第二名,第三名是探花。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冠军是谁,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上一届冠军是清光绪三十年陈佳赛区冠军刘春林。刘春林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于是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因此他常常自嘲为“末流之首”。据说刘春林起初并不是状元。第一个名字叫朱汝珍,广东人。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她对广东人有偏见,认为广东人、孙中山喜欢造反,所以觉得朱汝珍不靠谱。再者,她觉得朱如真这个名字里有个“真”字。慈禧最恨甄妃,于是决定换掉朱。后来慈禧见了刘春林,以为名字吉祥,所以

一般状元授予翰林院编审,二状元、二状元授予翰林院编审。其他擅长文学和书法的学者被授予庶吉士,去翰林院学习,其余的被授予各部大师和知县等。并正式步入仕途。在北京夫子庙的院子里,时至今日,仍有元、明、清三朝进士的碑刻。学者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年对它们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元碑3座,明碑77座,清碑118座,记载了我国六百多年来列名的五万进士的姓名、籍贯、考试名次。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努力奋斗,彻夜未眠,终于通过了国考。是文人阶层的象征,是胜利者的丰碑。”

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隋唐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主要在哪方面?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 文化 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⑴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2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 措施 ,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建立的?

在建设方面,隋朝时期的统治者杨广主张开通大运河,疏通河道,减少了洪涝的泛滥。虽然杨广当时荒*无道,但是他为隋朝乃至现今的人们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主张开通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为南北的交流与沟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在我国历史上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在统一国家方面,唐朝时期统治者重新统一了南北,平定了贼乱。甚至在之后还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鼎盛的局面。可以说在统一国家方面,唐朝的统治者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为之后我国的统一与发展打下基础。一个国家的统一是十分不容易的,更不要说在当时动荡的局面下要统一整个南北了。可以看出当时唐朝时期的统治者真的是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的。

在科考方面,隋朝是起初主张了一些类似科举的方式来进行选拔人才,而之后的唐朝统治者则是将这种方法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形成影响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可以说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定的标准,整顿了吏治,抑制了那些不良的买官之风。

在组织结构方面,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六部制很好地分掉了当时权力过大的丞相的权力,有利于巩固皇权。在为之后各个朝代巩固皇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其实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这些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些东西也都被之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

从广义上面来说,科举是始于汉代,那时候是为了选拔有用之才,主要是推荐和举荐,只要具备德才兼备的人,就能被称之为秀才。实际上,真的称得上严格意义的科举考试,是在隋炀帝杨广时期创立的,那才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建,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制度。自隋朝科举制度明确之后,平民也可以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做官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降低了门槛。

但是科考制度的设立,可以说是相当的难。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而且是每三年一次。与我们现在的高考,二三天的时间相比,跨度之久。不仅如此,考试时间还长,要9天8夜才能算是考完。白天黑夜都要考试,就等于吃住都在考场里,可想而知,环境有多脏乱差了。另外考试时间这么久,自然考试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了。更加辛苦的是,如果一旦你还没有考好的话,那么又是再等三年!与我们现在只要高三补考一年来说,简直是相差甚远。

从隋朝到清朝的1300年间,科考制度也是被修修改改,不断完善。可以说,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源也是有所关系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的在不断的完善中形成的。但是不得不说,隋炀帝杨广创立的科举考试,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举制度。

文章标签: # 隋朝 # 历史 #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