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移民是啥_高考移民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什么是中考回流生?为什么回流生参加中考会引发众怒?2.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考生有什么好处?3.袁祟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读后感4.我是河北唐山的考生,如果我户口迁到辽宁,在辽参加高考,有啥优势吗?一人双户口的有许多人是以前管理不完善造成的,按规定一人双户口本人主动注销一个户口就可以了不追究责任,因你已经主动注销了一个户口所以不会影响了。放心吧什么问题也不会有的,帮到你别望纳答案

1.什么是中考回流生?为什么回流生参加中考会引发众怒?

2.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考生有什么好处?

3.袁祟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读后感

4.我是河北唐山的考生,如果我户口迁到辽宁,在辽参加高考,有啥优势吗?

高考移民是啥_高考移民是什么

一人双户口的有许多人是以前管理不完善造成的,按规定一人双户口本人主动注销一个户口就可以了不追究责任,因你已经主动注销了一个户口所以不会影响了。

放心吧什么问题也不会有的,帮到你别望纳答案。

什么是中考回流生?为什么回流生参加中考会引发众怒?

学籍号:因为高中毕业证不是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发的,所以高中毕业证的编号和学籍号网上是查不了的,只能通过打电话到原高中学校教务处、或者所属教育部查询。

毕业证编号:也叫电子注册号,一般来说,也只能通过学校教务处去查

不同的高校对于该毕业证书编号的称谓不同,有的叫做学校编号、学历证书编号、学历证编号、毕业证书号码、毕业证号码等等,只要是2001年以后毕业的,都可以在毕业证书上找到一个17位或者18位的数字,这个数字就是证书编号。

1、学籍号:

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目前,各地正在抓紧落实。该系统于2014年1月10日全国联网试运行。

学生正式学籍号的发放,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将在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学籍

最近那个城市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考生有什么好处?

『中考回流生』就是在户籍地之外的学校就读并且小学毕业后,需要回到户籍原地所在地的学校报读初中高中的学生,主要是指在中学这个阶段,户籍和学籍地不一致。

举个例子,我的户籍地是在广东清远的,但我小时候跟着爸妈去湖北工作生活,我在湖北读小学,现在小升初,我考不上湖北的初中,我可以回到清远读书,这个就属于回流生。

近日关于回流生这个话题在西安引发了热议,原因在于有传言2023年10万西安中考生中有大量回流生,据说这部分考生多来自河南,数量少则1万多至4万。虽然官方辟谣了实际上只有3608人是回流生,只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5%,可依旧无法打消家长们的焦虑。

回流生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务工子女人群上学的一个政策,这些回流生既可以选择在户籍地参加中考,也可以选择在学籍地参加,简而言之学籍地考不上的话可以回到户籍地就读,相当于有一条“退路”。

可很多人尤其是在教育这一方面很懂得如何去将这些规则利益最大化(说白了是钻空子),还催生出了专门为学生办理回流手续的产业链,这怎么不引发众怒?就拿西安来说好了,与之相邻的河南是高等教育的洼地,一部分河南的学生就会利用回流生这个制度到西安去参加中高考,河南这里的高考难度大我就提前把户口转到西安,说来西安的教育也是陕西最强的,一点也不差,将来我可以在这里“鱼跃龙门”。

可三千多的回流生,意味着要占据三千多个名额,原本在西安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本地家庭本该享有的教育就被挤掉了,自然会引发众怒,我为了孩子辛苦在西安打拼,买学区房、缴纳社保一样没落下,到头来就是这样的结果?这换谁能接受。

2022年西安的中考录取率是66.84%,普高线分数523分,西安的中考满分是700分,一共8个科目,也就是说每个科目的得分率必须要在75%以上,才有普高的资格,注意只是普高!

大量回流生涌进来,到最后中考的分数线可能会骤然提高,毕竟教育名额有效,原本有望就读普高或者重点高中的孩子可能就被挤掉一个档次。回流生占据的不仅仅是初中的名额,更重要的是高中名额,达不到分数线的孩子连上普高的资格都没有,上不了普高只能去职高,有人说到时候可以统招专升本考试啊!但这个考试真的有那么容易吗?每年被刷下来的人数不胜数。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以后回流生人群只会越来越庞大,也会逐渐发生在其他城市。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厉打击那些用回流生制度来获利的产业链,斩断这些投机取巧的把戏,在校生还可以来一次彻查,严查户籍学籍的获取渠道,不让他人“浑水摸鱼”,保证公平公正。

再者可以开通匿名举报机制,学生或者家长发现有疑似回流生的,可以进行举报,都可以进行监督。

希望有关部门可以重视起来,解决这种乱象,修补制度上的漏洞,一旦发现有人企图钻漏洞获益,重罚!让人有敬畏之心。

袁祟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读后感

三大自主招生联考的方案前不久公布,每个联考均只考两门,以及考试时间被安排在同一天,引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在上海,一些考生就“吐槽”认为联盟理科只考数学、物理两门,对于选化学和生物的学生不公平,三大联考放在同一天,也让学生很纠结。进而呼吁,出台政策时应该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搞突然袭击。不少家长也有相同的意见。

笔者很赞成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感慨,没有话语权,每个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其实都是弱者。对自主招生联考政策有意见的沪上学生和家长都是有上海户籍的,他们在自主招生政策上呼吁听取意见,做到公平。如果能推此及彼就会想到,此时此景中的他们和正在争取平等考试权的进城务工人员处境很是相似——进城务工人员也苦于自己的意见得不到表达,努力争取平等权利的少女占海特一家现在就身处困境。

每个人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错,但大家要意识到,教育平权是惠及每个人的最终选择。在高考公平问题上,北京人和上海人出于现实利益,不愿意开放异地高考,可他们没有想到,目前这种画地为牢的招生录取方式极有可能让自己的子孙也深受其害。比如,一个上海人到北京去工作、生活,孩子出生在北京,按照现在的政策,其子女在北京也不能参加高考,必须回到上海。

而要推进教育平权,就要建立将民意纳入教育决策的基本机制。在自主招生政策的制订中,应该充分听取民意。同样,在开放异地高考问题上,也应该听取各方意见,对如何开放达成共识。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大家的意见才会得到表达、尊重。不然,在某个议题中貌似强势的群体,在另一个议题中就极有可能是弱势。这不仅对受教育者群体如此,对教育者、办学者、教育管理者群体来说也是如此。相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群体更强势,可在评价、考核方面,他们同样没有话语权,需要被行政力量支配;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办学者处于强势地位,可对于行政部门而言,给办学者的自主空间又极为狭窄……这就是教育系统中各个层次的教育人都不断抱怨,觉得自己很弱势的原因。

其实,只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将民意纳入决策程序,是不难找到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的。拿异地高考来说,在目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通过开放高考报名条件的方式推进异地高考,必然会引发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形象点说,本地户籍人口会认为这是外来人员抢自己碗里的“蛋糕”。而如果推进高考改革,打破现在的高考录取框架,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一方面,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从转变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格局角度看,对于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利。如果能建立多元的高考评价、选拔体系,引导基础教育进行个性、多元化教育,我国教育将走出单一的应试模式困境,也让受教育者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国内重点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也会改变各地的高考利益格局。如果北京、上海户籍人口认为上海、北京学生素质高,那么,完全可以在新的自主招生体系中也获得优势,而这种优势将更具说服力——不是靠高考录取指标多而获得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获得更好的评价而被录取。

再者,在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体系中,为校正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通常会有地区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指标,全国各地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考,而招生学校将视学生的学籍所在地,给予教育薄弱地区学生一定的加分评价,甚至会面向薄弱地区单列一定的招生数。针对这种情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求学,可以城市学籍参加统一测试,申请大学自主招生,但他们能否被录取,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相比家乡学生,在新的录取体系中,不一定就有优势。

从某种程度说,异地高考问题和当前自主招生联考问题,其实是一回事。如果教育部门放权,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异地高考问题得到解决,而联考也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变异了。

不听取民意,只有部门拍脑袋决策,这必然带来三方面问题:一是政策制订极为随意,我国联考政策一年一个样,就是因这一决策机制所致,如果有必须听取民意,将民意纳入决策的机制,政策不可能变化这么快。二是政策只体现行政部门的意图,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意见被漠视,很多政策一出台就遭遇质疑。三是无法表达意见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群体陷入彼此“掐架”中。一项政策,总归会有得利者,也有不利者,于是得利的一方,和不利的一方,就打起口水战。而在热闹的口水战中,大家似乎忘了,这次的得利者,下次可能是受损者,造成受损的原因,不在于这次的得利者,而是作为决策者、处于强势的行政部门。

要让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切实的维护,就必须赋予他们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权利,才会减少不公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每个人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这些权利,不要对他人遭遇的不公幸灾乐祸,要知道,决策机制不变,类似的不公转眼就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以上根据来自《中国科学报》

我是河北唐山的考生,如果我户口迁到辽宁,在辽参加高考,有啥优势吗?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3150字的作文,题目为:《作文:袁崇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中国的封建王朝,缺什么也不缺冤案。

轮到袁崇焕喊冤时,情况有点倒霉。他才死,明朝就灭亡了,没了平反的主,跟谁喊去?

再者,通敌卖国的罪名固然冤枉,可有两条罪,袁崇焕倒受之无愧。第一条,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够浪漫,够气魄,也够他渎职罪名成立了。第二条,拿着尚方宝剑,砍了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的脑袋,大伙踊跃地歌颂道:督师好胆量。背过身就咬牙:好你个专权的袁崇焕呀!

有了这层底子,被袁崇焕打得七荤八素的皇太极,长辫子一摸,计上心头。他亲自操刀,连夜赶工,做了双“小鞋”给袁崇焕穿。于是,公元1630年深秋,袁崇焕被押上刑场,千刀万剐的“磔”刑,老百姓蜂拥而来,争抢卖国贼的肉,一边生吃,一边痛骂。

北京城出现了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反间计”用到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地步。

一个书生去带兵

要是广东东莞的客家人看到袁崇焕被行刑的惨状,一定捶胸顿足。在故乡人的眼里,袁崇焕又热情、又大胆、又爱读书,人称“三好学生”。

1598年,“三好学生”小袁十四岁了,是骡子是马,出去遛遛就知道,父亲便领着他去广西看望做生意的祖父。

巧了,广西正在考童子试。

小袁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三七二十一,决意参加。祖父便找到熟悉的乡绅,办了一张暂住证,让他冒籍应试,果然一考就过,补为弟子员。小袁同学尝到了“高考移民”的甜头,干脆拿着广西藤县的学籍,又中了举人,在读书入仕的康庄大道上虎虎前行,pk掉众多学友,顺利晋级殿试。万历皇帝的大殿上,论一篇,策一道,他写得花团锦簇,当即高中皇榜,授职福建邵武县。

新科进士,正欲做春风得意状,领命而去,却猛听朝臣惊呼:皇师在辽东战败了!

五万精兵,尽丧后金努尔哈赤的铁蹄之下!

这就是震惊朝野的萨尔浒之败。

这也是唤醒袁崇焕的一声惨呼。儒装欲裂,热血欲出,书生袁崇焕已死,大将袁崇焕当立。此时,他正好三十五岁。

赴东南基层就职的袁崇焕,常务工作是平反冤狱、公平税捐、奖掖侠义。他主抓工作是退伍军人和转业军官,专门打听辽东战事。休闲活动是举头看地图,低头思孙武。三年以后,也就是1622年,一届任满,北京要召集县级官员“朝觐”了,其实也就是听听述职报告,决定任免提拔。谁料袁崇焕功夫全在述职外,他一骑出关,勘察地形,回来后掷地有声: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可守山海关。

正值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之时,满朝文武畏缩惧战。袁崇焕,一介知县,口出豪言,顿时成为黑暗中的一道火光,风雨后的一道虹霓,令御史汪日彩、侯恂、前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兵部尚书孙承宗刮目相看。天启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主事,不久,就升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并下拨二十万两白银用来扩充兵源。

从来都是书生入仕,袁崇焕却迈出了他书生领兵的步伐。

出关前,他去拜访了战败后“革职”在家的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熊廷弼试探地问:“袁公准备在山海关取什么策略?”袁崇焕胸有成竹地答道:“主守而后战!

”久经沙场的熊廷弼一听,刮目相看。

不错,守,守住了明王朝残烛般的生命,守来了袁崇焕军事生涯的辉煌。一场场浴血奋战,就在坚守中来临了。

一战打死努尔哈赤

第一个军事任务,是到山海关外三十五里的广宁监军。

袁崇焕身体素质好,“本钱”充足,所以接令后一刻不停,星夜兼程,凌晨入城,看得驻地官兵们一愣一愣地回不过神。

更回不过神的事还在后头,袁崇焕和顶头上司王在晋吵架了。他要守关,就得推进防守线,总不成就在自家薄门板前守着吧?三十五里哪够,起码得向北二百里,到宁远去。这一架吵得皇帝头大,派了自己老师孙承宗巡边,接任经略使,按照袁崇焕的方略营筑宁远城。

这个书生果然韬略超群。为了稳固边防,袁崇焕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他清退了原来从河南、山东和西北等地抽调来的轮戍兵士,让他们纳银代役以作军费,并把省下来的粮饷供给精锐之师。同时,袁崇焕鼓励当地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政策一出,立竿见影,被后金蚕食的土地重新回到明朝的控制中。一个以宁远城为中心,以周边城堡为纽带的新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可惜,和谐军营没保持多久。由于党争,孙承宗被太监头子魏忠贤拉下了马,接替他的高第只愿躲在关内消极防守。袁崇焕的宁远城成了孤岛,努尔哈赤发出了奸笑:“一个小小的宁远城,我用靴尖也能把它踢倒。”

他真的能吗?

袁崇焕的答案是,拿一万人狠踹努尔哈赤十万人!

1626年正月,第一场硬仗开始了。袁崇焕先定军心,把库存白银全放到城上,凡勇敢退敌者,赏银;凡临阵退缩者,立斩。后出良策,用火炮掩护,城上弓箭齐发,城下挑石固墙。火光之中,一枚不长眼的炮石,和努尔哈赤来了个亲密接触,一代天骄的大汗就此负伤,憋屈了几个月,亡了。这可是明军自与后金动兵以来第一次大胜仗,也是强悍的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唯一的败绩。

宁远大捷,明朝高兴得要晕过去了,原来八旗不是不可战胜的,原来神话也可以由我们创造。“来人!

给袁大将军升官——辽东巡抚,总揽关外防务。”

然而,努尔哈赤走了,皇太极来了,他为父报仇,撇开宁远,重兵围锦州,要打第二场硬仗。

袁崇焕一看,笑了:这种招数,千八百年前咱就取好名字了,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皇太极呀皇太极,你怎能干低估我智商的事情呢?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意在宁远?

于是,袁崇焕依然坚守不发,以逸待劳,只派了四千精骑,就扰乱了皇太极的后方。皇太极前面攻不下锦州,后面稳不住阵脚,只好杀了“回马枪”强攻宁远。结果自然和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坚城利炮下。

宁锦大捷了。

这是明朝军事上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意味着找到了瓦解骑兵进攻的有效方法。尽管在魏忠贤“坐视锦州于不顾”的诬陷下,袁崇焕被迫回乡赋闲了,但他的个人声望,已达到顶峰。连八旗都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一刀砍了大将

斗转星移,天不变,皇上在变。没几个月,崇祯皇帝上台了。少年天子第一件事,召回了袁崇焕,就问一个问题:你老老实实告诉我,辽东还守不守得住?我这皇帝板凳还坐不坐得稳?

袁崇焕张口就答:五年复辽。

崇祯大喜过望,好好好,只要你能收复辽东,你要钱要官,要啥有啥。从今以后,你就是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了,官名太长?没关系,一句话:有困难,找崇焕。

两君臣,一问一答,十分顺溜。一旁的给事中许誉卿却听出了冷汗。怎么算计,五年收复辽东,人才物力财力都安排不过来。袁崇焕无所谓地笑笑:“我看皇上对辽东战事如此急躁,就姑且允诺五年复辽,安慰安慰他罢了。”

许誉卿面无人色。好家伙,怪不得这么顺溜,臣轻率,君急迫,如此绝配,那就等着绝杀吧。

回到山海关之后,袁崇焕对待本职工作,还是竭尽全力的。但是,性格中的缺陷也越明显。早在和皇帝老师、知遇恩公孙承宗合作时,他发现一军官虚报士兵的人数,就砍了人家脑袋,活活气坏了孙承宗。你一个监军,谁给了你生杀大权?袁崇焕自知理亏,身子是趴下去谢罪了,心里可没当一回事。

这种处理军务中的独断与自负,终于随着袁崇焕权力的增大,走到了擅杀毛文龙的地步。

此时的袁崇焕觉得,辽东东江总兵毛文龙,在他蛋糕上划了一道,割据地方。他要统一军权,就容不得这粒沙子。于是,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手持尚方宝剑,逮捕同时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当众宣布他的十二条罪状,将其“咔嚓”了。

百姓议论、大臣非议,都在其次,关键是,崇祯皇帝“骇然”了。

在已经恶化的君臣关系中,袁崇焕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北京保卫战。

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吸取了宁锦之战的教训,绕开了袁崇焕的防线,从遵化长驱直入,陈兵北京广渠门下。

袁崇焕这个时候,也不知是不是真急昏了头,他带着自己的铁骑,跟着皇太极后面跑进了关,一路都没有布置阻击,丢掉了三河、香河、

顺义等北京近郊县,直接跑到广渠门前,才和皇太极对上阵。

这一来问题大了。没有勤王圣旨,你带兵进京干吗?要造反吗?就是不造反,也是纵敌深入了!

严寒的北京冬季里,袁崇焕领九千兵,在广渠门对抗皇太极十万大军。战争,不可谓不惨烈;胜利,不可谓不悲壮。但,一步错,步步错,还来不及体味京师得保的狂喜,一轮残阳,已映出了紫禁城如血的朱批:逮捕袁崇焕。

此时,战场上早输得没脾气的皇太极,把握住了最后机会。

他叫了北京保卫战中俘虏的两个太监,上演了最古老的招降和反间之计。

一切都是那么老套。两个太监逃回宫里,向崇祯帝报告:“皇太极的军队之所以能成功入关直逼京师,是袁崇焕放纵所致,后来皇太极主动撤回关内,也是与袁崇焕密谋的欲擒故纵之计。此前,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也是为了削弱明朝在辽东的防御能力。袁崇焕已经向后金投降了。”

拙劣的谎言,却碰上了深深猜忌的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在被关押了八九个月之后,崇祯皇帝下令,对袁崇焕处以极刑。

最悲哀的一幕来临了。英雄临刑,自误误人。在百姓唾弃中死去,才是袁崇焕最大、最无法申诉的冤屈。

明史就这样怆然落幕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太有优势了,他的本科录取线的分数比河北低80分左右,能迁过去更好啊!高考会占好大的便宜,不过,听说户口迁到辽宁还是很难的,据说学生必须高一就得迁,也就是说必须迁出三年以上才承认,还有的说必须父母的户口也一块迁才承认,据我所知,新的一年,可能有新的管理办法,我建议你你最好到辽宁你要迁的城市学校所辖区的教育局招办咨询,否则,劳民伤财,祝你好运!

文章标签: # 袁崇焕 # 高考 # 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