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中必掌握120个实词-高考必修实词
tamoadmin 2024-09-19 人已围观
简介1.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2.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3.文言文实词被的意思4.文言文四大考点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必背科目有哪些?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
1.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2.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
3.文言文实词被的意思
4.文言文四大考点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必背科目有哪些?
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新运动的倡导人。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泷冈阡表》、《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传世佳作。他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著《集左录跋尾》十卷,再创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音
黄芍(sháo)药 绯(fēi)桃 磅(páng)礴(bó) 瘿(yǐng)木 美恶(è)隔并 旌(jīng)其所异者 潜(qián)溪绯(fēi) 鹤翎(líng)红 莲花萼(è) 魏相仁溥(pǔ)家 樵(qiáo)者 十数缗(mín) 鬻(yù)其园 荆(jīng)棘(jí) 游遨(áo) 衙(yá)校(xiào) 花蒂(dì) 畦塍(chéng) 斫(zhuó)
二、重点实词
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充当
列第不出三已下 位次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匹敌
不见齿 提及,重视。
亦不敢自誉 称赞,赞美
皆不减它出者 不及
谓之果子花 把……称作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借
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考察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不顺
有常之气 普遍的,一般的
其推于物也 推及
花之钟其美 积聚
斫以卖魏氏 砍
鬻其园 卖
牡丹初不载文字 记载
然于花中不为高第 等级
土人皆取以为薪 柴火
牡丹初不载文字 文章
计有若今之异者 猜测,推想
彼必形于篇咏 表现
士庶竞为游遨 争相
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形成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藉,以物垫衬。覆,盖。
三、重点虚词
皆彼土之尤杰者 全,都
不见齿 被(被动句标志)
然虽越人 即使
果天下之第一也 果然,果真
但云“一丛千万朵”而已 只,仅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不分,不论
四、一词多义
者:
1.代词。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的,的人”
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2。代词。放在数词后面。“个,样”
例: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
3.代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边,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代词。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的时候”
例:夫颛臾者,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的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词尾,相当于“然”。
例:言之,貌若甚威者。
7。表示定语后置,有时与“之”搭配。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皆不减它出者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
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姚黄者,千叶黄花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姓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
人有欲阅者
人有数其叶者
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计有若今之异者
虽负担者亦然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
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可要”、“一定” 等,或省去。
(三)连词
1.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2.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其爱重之如此。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花之钟其美,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皆志其异者。
其地属河阳
其后破亡,鬻其园
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人有数其叶者,
亦不云其美且异也。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
有权贵求其接头者
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乃数日不落
然
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 然而,但是
予甚以为不然 对,正确
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至牡丹则不名 称名
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表明,显示
皆志其异者 标志
人税十数钱 交税,交钱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东出青州 向东
魏氏日收十数缗 每天
岁遣衙校一员 每年
(三)其他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充实
六、古今异议
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使马上不动摇
不能独立与洛花敌
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七、特殊句式
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判断句)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被动句)
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判断句)
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介词短语后置)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判断句)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判断句)
物之常者 (定语后置)
姚黄者,千叶黄花 (判断句)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判断句)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省略句)
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人有数其叶者 (定语后置)
牡丹初不载(于)文字,唯以药载(于)《本草》(省略句)
土人皆取(之)以(之)为薪 (省略句)
彼必形于篇咏 (介词短语后置)
使(之于)马上不动摇 (省略句)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定语后置)
八、重点句(翻译)
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2.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3.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4.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
5.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
勾践灭吴
一、 文学常识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 重点字音
栖( qī )于 会( kuài )稽 贾( gǔ )人 资絺( chī )
蓑( suō )笠 暴( pù )露 请更( gēng ) 所恶( wù )
宦( huàn )士 句( gōu )无 鄞( yín ) 豚( tún )
饩( xì ) 疾疹( chèn ) 哺( bǔ ) 歠( chuò )
衣( yì ) 水犀( xī ) 囿( yòu ) 蕃( fán )
譬如(pì) 子胥(xū) 仇雠 (chóu) 伯嚭(pǐ)
三、 重点虚词
时雨既至 既:已经
然后乃求谋臣 然后:这样之后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苟:假如,如果
遂使之行成于吴 遂:终于
若水归下也 若:像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同“岂”,难道
请复战 复:再,又
欲其旅进旅退也 旅:共同
果行 果:果决,果断
四、 重点实词
栖于会稽之上 栖:退守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以待乏也 待:防备
贾人夏则资皮 资:积蓄,储备。
遂使之行成于吴 成:达成协议,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仇敌,仇人
纳之太宰嚭 纳:交纳,赠送
寡人请更 更:改变。
吊有忧 吊:慰问。
乃致其父母 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蕃:生息,繁殖。
当室者 当:掌管
三年释其政 释:免除,释放,放弃
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安与知耻 知:感觉
勾践辞曰 辞:推辞
勾践既许之 许:应许,答应
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欲:赞同
进不用命 用命:服从命令
孰是君也 孰:谁
国人皆劝 劝:劝勉,鼓励
凡我父兄昆弟 昆弟:兄弟。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
夫上党之国 上党之国:党,所也。上所之国,指当时中原一带的国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这里指原野
贾人夏则资皮 贾人:商人
夫虽无四方之忧 四方之忧:外患
而又与大国执仇 执仇:结仇,结怨。
广运百里 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生丈夫 丈夫:男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二三子:你们
当室者 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支子 支子: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疾疹 疾疹:指患病的人
贫病者 贫病者:贫苦和重病的人
其达士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 孺子:年轻人
吾不欲匹夫之勇 匹夫:平常人
如此,则有常赏 常赏: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
五、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哺出(哺)
8.无不歠之(啜)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0.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
六、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又郊败之(在郊外)
2.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3.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在夏天,在冬天)
4.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向南,向北)
(二)名词作动词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名词作动词,穿)
(三)使动用法
1.宦士三百人于吴(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帝王的仆隶)
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使…耻辱)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使…干净/使…美丽/使…充足)
4.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兵)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使……离开)
6.是故败吴于囿(使……败退)
7.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使……臣服,使……屈服)
七、 古今异义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勇猛武将 / 走狗、帮凶
南至于句无 到达 / 达到某程度或另提一事
将不可改于是也 在这方面 / 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丈夫二十不取 男子 / 女子的配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露在外面 / 隐蔽的问题、缺陷等显露出来
原野 / 黄河中下游地区
亿有三千 十万 / 万万
八、 一词多义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知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感觉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山重水复疑无路 重复
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反复
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既 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终结
劝 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自杀未遂 成功
遂 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 于是,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室者,三年释其政 掌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值,正当
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将
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典型的判断句标志:“……也”/“非……也”/“……者也”/“……者,……也”
(二)定语后置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孺子之游者
(三)宾语前置
1.何后之有?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四)介词短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将不可改于是
3.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4.勾践说于国人曰
5.遂使之行成于吴
6.宦士三百于吴
(当介词“于”或“以”出现在句末时,我们要考虑该句是否是介词短语后置。多数情况下是。)
(五)省略句
1.寡人请更(之) (宾语)
2.将免者以(之)告(之) (宾语)
3.十年不收(赋)于国 (宾语)
4.必(于)庙礼之 (介词)
(六)固定结构
无乃后乎(表推测或反问,恐怕…吧?)
十、 重点句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3.将不可改于是矣!
译: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4.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译: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5.于是葬者,问伤者,养生者;吊○1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于是埋葬已经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6.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译:然后恭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7.其达士,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且切磋磨砺义理。
8.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译:对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译: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10.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译:古代贤良的君主,不担心他的民众人数不够多,却担心他们的志向操行缺乏知耻的精神。
11.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译:我不需要单凭个人血气逞能的那种勇敢,我需要他们与众人共进共退。
12.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译:前进就想到奖赏,后退就想到刑罚;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赏赐。
13.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译:前进不听众命令,后退却不知耻辱;像这样,就会有国家规定的刑罚。
游侠列传
五、 通假字
振人不赡(“赈”)
以躯借交报仇(“藉”)
与人饮,使之嚼(“醮”)
解家贫,不中訾(“资”)
敖而无足数者(“傲”)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向”)
六、 古今异义: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平常的人 / 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皆多解之义 (赞扬 / 与“少”相对)
诸公以故严重之 (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
闻其声,争交欢解。 (结为友好的朋友 / 结交而彼此欢悦)
七、 一词多义
鲁人皆以儒教 用
解父以任侠 因为
以 以躯借交报仇 用
以德报怨 用
具以实告解 把
数过,吏弗求。 多次
数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 计算,点数
敖而无足数者 称道
适有天幸 助
幸 今子幸而听解 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 幸运
少时阴贼 狠毒
贼 人杀吾子,贼不得 凶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作乱叛国的人
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或者
若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地下也 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如果
八、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之)用
卫将军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九、 重点句
1.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译: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2.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译: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
3.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译: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4.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译: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5.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译: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
6.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译: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7.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
8.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译: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9.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译: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10.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译:如果一个人以美好的名誉来作为自己的容貌,哪还有衰老终结的时候呢?
指出下列句子的中的词类活用:
1. 宦士三百人于吴
2. 惟君左右之
3. 服之而已
4. 又郊败之
5. 旱则资舟
6.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7.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8.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9. 必庙礼之
10.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11.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12.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13. 又郊败之
14. 孰是君也而可无乎
15. 遂去其贼
16. 怪之,问其故
17. 请得解客舍养之
18. 此乃乡者朱加之羞也
19. 人貌荣名
20.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
21.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文言句式:
1、下列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B、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C、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D、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2、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B、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C、 使马上不动摇
D、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别的不同的一项:
A、 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B、 姚黄者,千叶黄花
C、 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D、 人有欲阅者
4、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同一句式的是:
A、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B、人有欲阅者
姚氏居(于)白司马坡
C、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D、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2、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3、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
4、人有数其叶者
5、使马上不动摇
6、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
7、土人皆取以为薪 (省略句)
8、人有数其叶者(定语后置)
9、姚氏居白司马坡(省略句)
10、人有欲阅者 (定语后置)
11、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被动句)
12、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介词短语后置)
13、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词类活用参考答案:
1 名词作动词,派。
2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处置。
3 动词使动用法,使…..服
4 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5 名词作状语,在干旱时。
6 形容词作名词,羞耻心。
7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耻
8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9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活用做动词,以礼相待。
10 使动用法,洁,美: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洁,使……美;
饱:是动词使动用法,使….饱。
11使动用法,使……暴露。
12名词作动词,穿。
13名词作状语,在城郊。
14为动用法,为…..而。
15使动用法,让…..离开,这里指放走。
16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
17名词作状语,到别处。
18意动用法,感到羞耻,觉得羞耻。
19意动用法,以……作为容貌,表现。
20名词作动词,栽培、种植。
21名词作动词,以物垫衬。
ADBD
--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这是我的过错。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哪几个人的过错。
省略
判断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省略句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介词短语后置
省略句
同“勾”
同“率”,率领
同“娶”
同“娩”,分娩
通“征”,赋税徭役
同“磨砺”
通“哺”,给人食物吃
同“啜”,给人水喝
同“岂”,难道,表诘问
通“有”,用于整数与零数间
同“赈”,
同“藉”,帮助
同“釂”,喝干杯中酒
同“向”
通“傲”,傲慢无礼
已 :同以
直:同值。
被:同披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文言文实词被的意思
1. 文言文实词“被”字的所有意思是什么
被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bèi
①被子。
②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冰雪。”
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以不慈之伪名。”
④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八创。”《论积贮疏》:“禹汤~之矣。”
⑤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谤。”
pī
①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
②分散;散开。《屈原列传》:“屈原至j江滨,发行吟泽畔。”辨衾,被。先秦时,作卧具的“被子”不用“被”表示.小被称“寝衣”,大被称为“衾”。
现代汉语中,“被”用于介词的情况很普遍,如被骗、被人打了。古文多用“为”,如为人所欺、为人所不耻。古汉语偶尔也有这种用法,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 文言文实词被字的所有意思写出3到5句子来并标明出处实词:被
一读音一:bèi
⑴名词,被子
例句: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翻译: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骗人)。
⑵动词
①覆盖
例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翻译: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例句: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翻译: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⑶介词,表示被动
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二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例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例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翻译: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3. 文言文实词及意思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
《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
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
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
(《。
4. 古文中的实词是什么意思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5. 文言文实词侍的意思侍 shì
1. 陪从或伺候尊长、主人。
例:《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侍于晋侯。」
2. 奉养;赡养。
例:《吕氏春秋?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3. 特指进谏,进言。
例:《史记?赵世家》:「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逌然。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4. 侍妾;侍女。
例:《新唐书?李珏传》:「早丧妻,不置妾侍……淮南人德之。」
5. 泛指侍奉随从者。如:近侍。
6. 司,掌管。
例:《墨子?号令》:「吏卒侍大门中者,曹无过二人……擅离署,戮。」
7. 通「待」。
例:《仪礼?士昏礼》:「媵侍于户外,呼则闻。」
8. 姓。
6.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实词
就是指在句子中有实际含义的词
名词和动词就是典型的实词
实词很容易弄懂
而虚词就就很复杂
所有在句中表语气、停顿、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连词、关联词、发语词等都是虚词
可以看出:一个句子,如果少了它们,它的成分也是完整的。
文言文的虚词多 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使句子结构完整或听上去更流畅
虚词的用法种类高中教材有总结
但例子需要自己积累
积累多了文言文就基本上能看懂了
7. 文言文实词比的词性和意思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赤壁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憨发封菏莩孤凤酞脯喀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8.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
文言文四大考点
1. 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一、考纲要求 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B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要点解说 要点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点解说“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附录的120个实词是主要考查对象;根据“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外”的原则,课本内的重点实词是考查的重点。
“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其作出正确、合理地推断与解释。
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是指《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指虚词的含义(即“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词性或在句子中承当的成分等语法功能(即“用法”),另一方面是指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即“在文中”)辨别推断,而不是靠记硬背。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就此考点单独出题考查,但具备此种能力不仅对疏通文意、读懂文章有很大帮助,对准确翻译句子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忽视。
要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关键点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表明本考点考查的着眼点在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式,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对这几种文言句式专门设题,但在翻译句子一题中却可能涉及,不仅如此,熟练掌握这几种句式,也有利于理解文意;至于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翻译句子中可能遇到外,还可能出现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中。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翻译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要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点解说本考点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所谓“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选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所谓“筛选”,是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辨别和判断,选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信息。
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要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点解说本考点考查的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能力。
所谓“内容要点”,就新课标全国卷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史传类)来说,主要包括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影响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物的事迹。所谓“中心意思”指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辨析筛选主要信息,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据此准确概括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要点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点解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史传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时所体现出的自己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
史传作者对人物的这种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一般隐含于对所述人物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中,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要梳理分析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然后从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最后据此判断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需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必须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为依据和基础,因此,对这两个考点的考查一般是不能分开的。
2. 如何掌握文言文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试看以下三套练习题。
A组(H版): 1.无丝竹之乱乱耳()2.岁赋赋其二()3.有卖油翁释释担而立()4.薄薄暮冥冥()B组(S版): 1.缀缀行甚远()2.有亭翼然临临于泉上者()3.佛印绝类类弥勒()4.及郡下,诣诣太守()C组(新教材): 1.役万物而君君之()2.吾妻之美美我者()3.我以日始出时去去人近()4.故今具具道所以() A组第1题“乱”本为形容词,文言文中也有按此义解释的,但在本句中它已转为动词,意为“使……乱”也可以作“扰乱”讲;第2题“赋”本义为“赋税”,在句中释为动词“收赋税”,也可以简单解为“征收”。这两题考查目的在于看看学生能否理解词类的活用,也即词性转化后词义的掌握。
第3题“释”意为“放下”,现代汉语也有把“释”与“解”、“放”相联组成词语“解释”、“释放”的用法,可佐记忆;第4题“薄”字的意思是“迫近”,这个意思与其一般意义相去甚远,需认真记取。 B组第1题“缀”的意思是“紧跟”,与其本义“连着”有一定的区别,故在句中如何解释也需稍作思考方能确定;第2题“临”字可以理解为“面对”、“接近”、“靠近”,句中宜取其最后一种解释。
第3题“类”在所学课文中多次出现,均解释为“类似”、“相像”,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第4题“诣”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解有误,把它解作“拜见”,实际上此词的意思是“往”、“到……去(见)”的意思,不应该有所混淆。
C组第1题“君”意为“君临”,最适宜的解释是“统治”;第2题“美”字已由形容词变为动词,意为“以……为美”,释作“赞美”更为适宜。第3题“去”有多种意义:“失去”、“除掉”和“离开”,本句应取“离开”,或解作“距离”。
第4题“具”一般多释作“具有”或“详细”,本题结合语境应取后者。
3.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4.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5. 语文必修三知识点语文: 把握重点 巧用方法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 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 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 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必背科目有哪些?
《归去来兮辞》、《逍遥游》、《滕王阁序》、《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全文背,序,熟读, 里面有好多重点文言词汇
《滕王阁序》2、3段必背,有时候考的是非背诵语段里的,所以最好全背,且本文是骈文,比较好背
《逍遥游》课后没要求,但是新课标考试大纲里明确的64首中高中的14首里有,全文背诵
《陈情表》这篇课后没具体要求,但重点实词虚词很多,需要熟悉的地方很多,自己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