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院校 热门院校
中美高考的差异,中美高考差异
tamo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1.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2.美国高中的课程是怎么设置的?高考是怎么个考法?3.中小学生的英语教材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考试(例如:中考、高考、考级)应该用那种?4.应试教育怎么了 其实国内国外都存在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的衔接性较好,有利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校继续学业.欧洲的教育体系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比较大,学术风格也与中国不同,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
1.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
2.美国高中的课程是怎么设置的?高考是怎么个考法?
3.中小学生的英语教材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考试(例如:中考、高考、考级)应该用那种?
4.应试教育怎么了 其实国内国外都存在
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的衔接性较好,有利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校继续学业.欧洲的教育体系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比较大,学术风格也与中国不同,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更适合中国不容层次的学子继续学业.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3年;中小学教育分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和初衷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小学毕业后可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初中开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科2到3年,大学本科4到6年,硕士研究生2到3年和博士研究生3到4年.
中国台湾地区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2年,国民义务教育9年,高级中等教育3年和高等教育6到10年.自初级中等教育开始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学术教育体系,目标在于学术研究以培养专门人才,包括高中3年,高等教育大学4至7年,硕士博士教育2到6年.另一体系为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传授应用学科和技术,目标在于培养使用型专业人才,包括国中后的五年制专科学院,高职3年,两年制学院,两年制技术学院,四年制技术学院及研究所.
美国学制与中国相仿,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至5年,硕士2年,博士4年.在高中毕业前为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教育内容采用通识教育.美国自大学教育开始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两年制职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同其他国家的学制相比,中美学制的相互兼容性更大.中国的学生到美国继续学业,其高中和大学的学历一般都能得到承认.如果他进入美国的大学读研究所,那么他在国内修的学分,大部分可以转.高中毕业要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也很方便,因为高中学科的理科方面多半已经符合美国大学的条件.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顺利申请美国的大学,但可能要补修一些学分,课程,完成学位的时间稍长一些.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也有不同之处.美国大学生入学以后,可以等到第二年,第3年再决定自己的主修课程.医科,法律在美国大学没有设专业部门,必需等完成学士学位,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才有资格申请.
中国学生留学美国通常在专业课程上不会落后,但是她们必须加强英语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创造力,并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成功.
有人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就业市场的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影响,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笔者赴美探亲期间,有意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学习几个专业的课程时,相同的课程不必重复学习,这样在通过了一个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后,再修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就较为容易了。这给学生一个扩大自身知识面的好机会,也为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校学生也可以中途休学去工作,已拿到的学分仍然被保留,一年或几年后可再继续到该大学就读,直到修满学分,拿到学位。我认识的一位美籍华人妇女,她儿子读了两年大学后,告诉母亲说觉得学习没有动力,准备先到社会上干上两三年,再返回学校,一则可以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二则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位母亲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表示反对。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美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敞开,人们变换职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通常人们在转入新的职业前,又开始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所以在社区大学里可见到年龄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的20来岁,有的却有40、50岁。如一位女教师原来是电脑工程师,在电脑行业工作了近20年后,觉得厌烦了,想当教师,让生活更轻松些,她就到大学进修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找到了工作。还有一位哲学教授对哲学失望后改种葡萄去了,而他原来竟然是名电工。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潜力,众多的教育机构为所有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只要你想学习,想读书,你就可以在就近的大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专业。报名后,通过相关的测试,学校会建议你选修什么科目。每年分三个学期,1月、5月、9月开学。课程安排在时间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甚至还有从下午5点到7点的。有的老人退休后又去大学学习,以弥补以前在学习上的遗憾。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虽然现在职业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以及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和课程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差得很远,需要大力改革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大学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门坎,这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未来,应该是让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少数人上大学。中国的人口众多,大学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应该办越来越多的大学。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提高全民素质不能仅靠学校等教育机构,还应有更多读书学习的场所。在美国,图书馆很多,而且借书卡是全市联网的,可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全由自己在电脑上完成借书或还书的程序,极为方便省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从早上直开到晚上10点以后。书店也很多,里面有很多极为舒适的沙发供人安坐读书。你可以从早上开门进去看书一直到晚上11点关门才出来。里面有吧台供应热咖啡和面包。孩子也极喜欢去书店,里面有许多玩具,儿童书屋布置得如同童话世界,儿童读物设计得就像玩具,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
中美教育差异:美国老师敬业精神欠缺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那里,老师是第一,有绝对的权利(对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对老师只有服从。老师有老师的教育方法,我们当学生的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有的学生跟不上,或是不适应那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啦,是要父母解决的。而父母多数是会把原因怪在我们当学生的头上的。他们也不会去挑战老师,因为在所有人的眼里 “有的人能做到,为什么你就做不到?” 而完全忽略了人和人的不同。因此,我们从小就被学校,老师和父母培养了一个对有权威的人言听计从习惯。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是你自己努力不够,是你自己笨,而不是老师没有教好,或是教学方法不适合。 >>>因地制宜据孩子的类型教育孩子 中国这样的教育方法的确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学校要求的知识)。不否认这是中国教育中好的一面。可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丢掉了自己的棱角,我们不太会去主动地挑战自己,挑战生活。这种教育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原因。同时,因为老师是第一,有着绝对的权利,他可以对学习不好的学生父母施加压力,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甚至取笑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不把学生的自尊心当一会事。拿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讲吧,一次因为数学错了一道题,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严厉地问我,“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相等吗?” 我当时真的有点无地自容了,从此我开始恨数学。一直到我上大学以后才对数学开始有兴趣。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的数学在高考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拉分,我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可是,有多少其他的学生会因此而完全放弃一门学科,或是多门学科,从而没有机会上大学呢? 美国刚好相反,学生第一,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根据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老师不能因某一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而放弃他,更不能采取羞辱的方法来刺激他学习。 美国的中学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高(当然学校,学区对老师的压力也是一个因数啦),那他就会很认真的教学,也很严格地要求学生。我也见过象中国式的老师,天天有作业,常常会考试,学生平时会抱怨他太严,可等到统考的时候,他班里就没有一个不过的。 同时,如果学生对学习很认真,老师会给与很大的帮助的。在美国,从中学开始,学生都是选课的,而不是老师指定的。对某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会不断地在这一方面选课,学校给了这些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展。通常,有兴趣的人会学的很好,对好的学生美国的老师会和中国的老师一样乐于帮助的。 >>>美国孩子为何与中国的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领域还是美国人拔尖,因为他们从小对现在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有兴趣呀。这也是美国教学成功的一面。 延伸阅读: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转抄来的美国与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可能这守则并非所有小学校都通用,或是可以各校自行规定。不过总是代表了两国一些学校的指导理念、纪律观和规章制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其从小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美国的守则很具体,每一条孩子们都可以遵照着执行。看起来琐碎,却是维护学校纪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们就在执行这些细致规矩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中国的守则比较宏观,有些条缺乏具体实施方式,小学年龄的孩子恐怕执行起来不得要领。 如何制定规章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法制观念和教育理念。而在小学校里实施的规则,应该根据教育心理学儿童行为发展理论来制定。年纪越小的学生,需要越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那会使他们在实施行动时感到困惑。美国采取的就是这种具体化法则,从小受如此影响长大的美国人,也习惯于行为规范化,善于遵守具体规则。而中国则偏爱讲大道理喊口号,看起来是教育新一代胸怀远大目标,但不制定具体实现目标的步骤,起不到有效约束学生的作用。而学生们会习惯于这种有目标没方法的形式,以后也可能会善于好高骛远却缺乏实干能力。 有网友点出两国小学生守则的要点:“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具体的。” >>>美国人这样教育小学生!
美国高中的课程是怎么设置的?高考是怎么个考法?
博主按: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下周六赴京出席“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研讨会,主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考虑到我和女儿在美国学习过一年半载,组织方建议我以家长的身份从中美教育比较的角度做个发言。既然对方出往返机票让我去北京开会,总得尽可能准备充分一些。于是,我把“作业”布置给了在美国生活了10来年的老同学米雪。没想到她如此认真负责,结合自己和儿子的教育,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并且通过QQ给我发来如下留言:“虽然任务重大,恐怕我难胜任,但我还是愿意尽力而为。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所以我整理了自己的想法,放在我的博客上。我的个人见解,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部分,作为评论或转载都可以。”为了让网友全面了解一个中国家长眼中的中美教育异同,我当然选择在第一时间全文转载老同学的文章。
中美教育优势互补的设想
米雪
“父女博客”博主、我的老同学陈强给我出了个“大课题”: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想听听我的意见。虽然任务重大,恐怕我难胜任,但我还是愿意尽力而为。
首先得申明,我对国内的教育评论都是基于出国前的印象,以及现在掌握的网上信息,不够贴切之处,请大家指正并谅解。
我的设想是能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我出生于教师家庭,在中国和美国都上过学,也在两个国家都当过家长,今天,我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团队精神和个体奋斗相结合
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作业内容,离不开一项:“Team Work”。让同学们分组,3-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Project,如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剧本并表演,辩论演讲,或盖一栋房子。Project有趣而复杂,必须大家同心协力分工协作。此项的成绩在每个学生总成绩里占的比重还蛮大的。
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社交基础,在美国找工作,往往要强调自己有很好的合作态度。从长远看,这种教育对于培养团结和谐的国家接班人也有益处。
中国的学校比较注重鼓励学生个人表现,学生习惯于单纯追求自己的高分数,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分数高低,压力很大。
素质教育和学业表现齐发展
我的儿子捷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天都上体育课和音乐课,每个周末还要外出参加乐队表演,整个暑假都有长跑练习。由于要我接送,把我忙得够呛。到了高中3年级,他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就是乐队,下午有长跑,我看他一天在这两门课就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虽然他的安排与报考大学的要求有关,但也可以说明美国的高中很重视素质教育。
多做作业与自由发挥各有长处
小学和初中,美国的孩子作业都很少,上午7点上学,下午2-3点放学,中午不停课。记得捷有时回家后就看电视,玩电脑,因为作业少。老师少布置作业可能是为了腾出时间给小孩自由探索自己的喜好。但我认为,这种年龄的孩子,自制力很差,特别是男孩贪玩,他们也不知如何发展兴趣爱好,放任自由没有好处。而放学后的时间,我们都在上班,无法顾到他,还不如让他多做些作业。
所以,中国的孩子作业多些,不是坏事,有利于巩固学习的内容,并专心于学业,只是要掌握好一个度,还可以布置一些另类的、有创造性的作业。
敬业精神和师资素质缺一不可
美国的老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大学老师有博士学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也有硕士学位,正式教师要求有教师执照,应该说老师素质不错。
但我总觉得他们的敬业精神不如中国老师,作业少,也让他们少负担评改作业。平时问他们,孩子的表现如何,总是说:“Very Good”,我觉得他们有点少一事少麻烦的态度。开家长会,说的尽是好话,我们家长也就没有太多问题好问了。
可是,中国的老师就很有敬业心,责任感也很强。他们没有得到额外的报酬,却对学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他们会关照每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思想情绪,发现不对苗头,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特别是班主任最辛苦了。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连续二十几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物理老师,还有班主任。他每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评试卷,还有学生提问,不论早晚,我们家拥挤不堪的小房间老有他的学生,父亲从不厌烦,一直讲解到学生满意离开。
我对自己的中国老师也是充满敬意,他们虽然不拥有很高的学历,却能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一丝不苟,对每个学生给予真心密切的关注。
在我们这一带,如果你想得到中国老师式的关怀,只有送孩子到私立学校,每人每年的费用约为1万美元,外加名目繁多的赞助费。
最后,给中国的教育权威部门两点小建议
高考2-4次
给孩子们多几次、甚至多一次的机会也好啊。
我是过来人,知道那种压力是可怕的,会使人应试状态出现紊乱,我不幸在高考前一晚因过分紧张,并中暑头疼一夜未眠。
美国的“高考”SAT一年有7次机会,学生还可以在任何一个年级参加考试。
十来岁的孩子,不该将他们置于那种绝对极限的压力:这一次是他们的机会!
如今交通方便,信息发达,资源组织也不是很困难,不像古时的科举考试,一年只能办一回。如果需要增加的费用,相信家长也愿意分担。美国考SAT和ACT都要缴费的,哪个家长不愿承担?
缩短专科授课时间
正如陈强说的,我们学了许多没用的知识,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每个人天生可能擅长某些学科,和不擅长另一些学科,比如,有的人通理,有的人爱文。给学生一个学期,最多一年时间就够了,他们可以发现自己是否喜爱并能在这方面发展。比如,捷只上了一学年的化学,他就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一门课,以后不再继续选修。
许多专科授课时间都可以缩短,如物理,化学,英文,地理等。如果孩子有兴趣和有专长,再让他们重点选修。
当然,这项建议的实施得有高考配合,如果高考设物理化学等为必考科,比重相等,那就不可能了。美国给学生提供“SAT II” 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考试科目,如数学、科学、化学、外语等。而“SAT I”只考数学、语文和写作这些最基础的科目。
中小学生的英语教材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考试(例如:中考、高考、考级)应该用那种?
美国中学大致有5种类型:学术性中学、综合性中学、职业技术中学、磁石学校和选择性学校,但以综合中学为主,有98%的学生就读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学生可以在3个方向中进行自由选择,选择后也可以在不同方向间流动。[
从课程结构来看,美国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自主的选修课程和独立的研究计划。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基础;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而独立的研究计划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美国大多数州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社会、艺术、体育等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有的州也将外语作为必修课程。1999年,美国教师联盟将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确立为4门核心学术科目。
美国的“高考”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SAT和ACT。SAT是学习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简称,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举办;ACT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的简称,由ACT集团承办。另外,近年来AP考试成绩也成为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
美国有“高考”,但美国大学在录取时并不单纯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而是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一天7节课。首先是英语(相当于美国人的语文课,必须要学4门),包括:带*的是必修
1. *English 9 : Identity and Mythology(9年级英语:自我和神话)
2. *English 10 : American Literature (10年级英语:美国文学)
3. *English 11 :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11年级,当代世界文学)
4. *English 12 : Writing with Purpose and Power(带着目的和能力写作)
5. Writing Seminar (advanced)(写作研讨会)
6. Literature Seminar (advanced) (文学研讨会)
7. ESOL(给外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班)
数学:(至少要选3门课)
1. *Algebra 1 & 2 (代数)
2. *Geometry (几何)
3. Trigonometry (三角学)
4. Functions with Computer Applications (电脑函数)
5. Functions with Physics Applications (物理函数)
6. Precalculus (微积分学前课)
7. Statistics (统计学)
8. Calculus 1 & AP (微积分)
9. Linear Algebra (线性代数)
10. Computer Science (电脑科学)
科学:(至少2门课)
1. Physics 1, 2 & AP (物理)
2. Chemistry 1, 2 & AP (化学)
3. Biology 1, 2 & AP (生物)
4. AP Ecology (生态学)
5. Astrophysics (天文物理学)
历史:(至少2门课)
1. Peace and Justice (和平与正义)
2. Intro to American Cultures (美国文学简介)
3. U.S. History (美国历史)
4. U.S. Histor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给国外学生开设的美国历史)
5. U.S. History (Advanced) (高级美国历史)
6. Ancient History (古代历史)
7. Asian History(亚洲历史)
艺术(至少1门课)
1. 2-D Studio Art 1, 2 & 3 (工作室艺术)
2. Intro to Studio Art (工作室艺术简介)
3. The Craft of Art (工艺艺术)
4. Drawing/painting/Printmaking 1, 2, & 3 (画图与印刷)
5. Clay 1 & 2 (陶瓷)
健康和宗教(至少2门课)
1. Hebrew Bible/New Testament/Quakerism (希伯来文圣经/圣经新约/Quake教义)
2. World Religions (世界宗教)
3. Ethics and Business (道德与商业)
4. Liberation Theology (解放神学)
5. Mysticism (神秘主义)
6. The Universe Story (宇宙的故事)
7. Religion and Social Action (宗教与社会)
8. Advanced Quakerism (高级Quaker教义)
9. The Contemplative Experience (冥想经历)
世界语言(至少2门课)
1. French (法语)
2. German (德语)
3. Latin (拉丁语)
4. Spanish (西班牙语)
5. Mandarin Chinese (中文普通话)
应试教育怎么了 其实国内国外都存在
版本不同,发音也不同。
人教的是美式,译林是英式。
普通考试中考英语是偏向美,高考英语却是英。目前来说听力阅读练习都是英美混杂。。
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或UK English,简称BE、UK-E)又称英式英语,简称:英音。是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使用的一种英语形式。它在英国是最主要的语言。
扩展资料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一直以来,英国人瞧不起其他英语变体,认为其英式英语才是正宗英语(英语最大的两类变体:英国英语And美国英语 Ps:两种发音都是正确的、对的,没有谁就是正宗的。)。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国力大增,美式英语开始成为英式英语的竞争对手。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美式英语对英式英语产生了重大冲击,尤其是美音和美词在英式英语的发音和拼写中的影响有增无减。
其实在整个现代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总的看来现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主要的。
一些学者预言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他们担忧未来英美人士之间很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英语。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这两大英语变体的基本要素几乎是相同的,它们维护着英语的共核(common core)。
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指出的那样:虽然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由于它们的相同之处远远大于不同之处,所以不会影响英语表达的规范性;因此,这些差异不会妨碍美英人士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
英国英语——百度百科
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家长心里的一块?心病?,很多家长向往欧美的人性化教育,觉得他们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还会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
据我了解,虽然看上去欧美的教育体制能因材施教,却仍然存在富人家孩子普遍进好学校,而穷人家的孩子则没有机会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分层导致教育分层的现象。那么,中国的教育会不会也变成这样?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所有国家都无法逃脱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来看看罗辑思维大咖?罗胖?罗振宇对教育分层这段有意思的分析。
1
社会分层导致了教育分层
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科举教育,它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防止社会分层。
封建君主制时,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官僚和豪强,因此任何一个皇权都是打击官僚和豪强的,因为他们对皇权的威胁最大,科举制的发明和推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举个例子:
一个人出身社会底层,只要他家稍微有点闲钱培养孩子读书,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秀才,再几代就有可能是举人,再几代就可能是进士,至此,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官僚、地主、豪强的家庭呢,他们几代人中肯定会有败家子,所以往往富不过三代。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纵然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是流动的。因此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教无类?。
山村的穷苦学生和皇家的孩子用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试卷,教育的方法也几乎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有一定的不平等。
我们今天要说的?教育分层?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具体点说就是美国教育的类型的分层。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要先建立一个背景知识?什么叫阶级社会?
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种姓社会,或者欧洲看到的贵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阶级是由一个人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什么财富状况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润,欧美那种血缘观念上的贵族开始消逝,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却一直流传至今。
举个例子:
虽然中国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也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的房价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从市中心到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的,一环、二环、三环?一级一级往下降。
可是在美国却是断崖式的下跌,可能穷人区富人区仅仅隔了一条马路,但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是紧邻的,中间只隔了一条河,大概是15米宽,但是两个城市的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但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人的资源不一样。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都是当地社区自治的,即便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其资金来源也只是当地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等,这样的话富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充足,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好,形成良性循环。而穷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有限,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差,形成恶性循环。
2
教育分层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教育分层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万维刚老师。万维刚老师原来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的孩子现在在美国上小学,所以他对美国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较了解的。
面对我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两句话的答案:
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
这很好理解。
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有什么相同之处?
举个例子:
比如说分别有中美两国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明,一个是David。
小明通过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努力学习考取清华大学,到北京上大学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给人的整体形象就上不了台面,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
而David呢,家境不错,知识面很广,不管是游泳、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还是绘画、唱歌、弹奏乐器等才艺方面,或是演讲比赛、社区活动、学生会里的竞赛等各项社会活动,都很不错,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代表。
在我们看来是不是就觉得小明很惨很苦,而David就很幸福,可以任意地挥洒自己的性情和禀赋?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儿,都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奔着考试去了;而David干那么多事儿,也只是为了凑够美国那些精英大学入学标准才去做的,他并不是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应试教育。
其实David的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只要考得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学。而David可不一样,不管他凑够多少学分,能进什么样的大学都是没准的事儿。
因为,常春藤盟校几乎都是私立大学,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招生规则。甚至这些学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去当招生顾问,也说不清楚这些学校的招生规则是什么,根本没有明文条例的规则,那还谈什么公平?
美国的常春藤盟校一方面要把别的族群排除在外,一方面又要把其他族群的精英挑进来更新自己族群的血液,而招生规则设立的实质是排除异己。
3
跨越教育分层
美国人如何考上常青藤学校
那么现在的美国高中生想上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条路可走呢?三条路可走。
你得有特长
尤其是体育特长,且是要符合WASP要求的体育特长,如击剑、滑冰、打高尔夫球?这个要求还有另外一个连带的效应就是能把有钱的家庭挑出来,因为这些特长项目的训练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这样的话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区别开来了。
家长得是校友
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些学校搞出来的门槛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校友面试?这么一关,我们是一个社区、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把持这些名校的。
3
通过捐款
白人很多的私立学校,校友和校友的孩子和这个学校本身是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说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很明白什么是教育分层了吧?美国那种类型的教育分层真的是铁门槛,跨越的难度比跨越中国教育分层的难度大太多了。
4
跨越社会分层
美国人如何摆脱贫困?
而教育分层只是社会分层的一个侧面反映而已。如果你了解美国社会分层的话就会明白,美国老百姓想要跨越社会阶层,他们面临的挑战要比中国的百姓大得多。
因为中国的社会至少还没有形成美国社会那样的分层结构,穷人的上升渠道相对还是很多的。
举例来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就算你是来自于穷苦的农村,只要你肯干肯吃苦,哪怕是做保姆,你挣的钱也不少,绝对不至于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美国的底层穷人想要摆脱贫困就很难。
按理说他们只要做到结婚之后再生孩子、高中毕业、有一份全职工作这三条就不至于落到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20000美金),而事实上对他们来说要做到这三条就是很难。不要觉得匪夷所思,且往下看。
结完婚再生孩子
美国底层穷人的自控力往往极差,绝大部分人就是管不住自己,16岁左右的年纪就把孩子生了。生完孩子后,孩子的父亲一般都是不负责的,会直接跑掉的,因此美国的穷人孩子一大半都是出身和生活在单亲家庭,自然这样的孩子基本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高中毕业
美国穷人家庭的孩子经常是忘记去上课,因为在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里他们就觉得,大伙儿一天到晚在一起、瞎晃啥的就很好,他们不希望自己变成白人那个样子,这样他们又进一步地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之下。
有一份全职工作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这些穷人孩子严重地受限于智力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基本上不可能找到一份全职工作。他们往往是随便找一份工作,遇到一丁点儿事儿就立马辞职,他们的生活完全是飘忽不定,毫无着落。
不是因为美国不给这些底层人机会,而是这些底层人的认知能力把他们牢牢地限制在那个阶层,无法逃脱。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们造成的局限,而不是社会对他们的迫害。
5
认知水平由什么决定呢?
除了小时候受的教育水平之外,还有就是身处的环境了,周边每天接触的亲人、朋友了。
这就是中国穷人和美国穷人在跨越社会阶层这一问题上的不同之处了,中国的穷人好歹还可以怪社会、政府的不公平,而美国穷人只能怪自己身处的社区、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自己大脑里落后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中国穷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愤怒,那么美国的穷人对自己的处境只能感到绝望(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国穷人也同样深感无力和绝望)。
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阶层都存在,每一个阶层的人想要突破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达到更高的阶层都是很难的事儿,它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你死死地锁在里面,看不清更高阶层的人是怎么想问题、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我们理解了社会分层再来看教育分层,那就是另外一幅光景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美国底层人民的教育的目标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得着一个饭碗,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公立学校叫KIPP(实实在在的高考集中营),它基本上都是办在那些底层人民聚集的地方。
其办学方法和我们所谓的中国的高考工厂一模一样 ? 应试教育!因此其效果很显著,很多底层出身的孩子都考上大学。这算是底层出身的孩子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教育了?只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奢望。其实对底层孩子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展开的,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体育、才艺、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
但是,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社会顶级精英的,而是培养一种中产阶级人格而已,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工艺品?同一个档次的东西是一样的,且是用来被别人挑选的。
而顶级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原则只有一条: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他们的观念是,学生是自己的航船的主人,别人是不能替你做什么决策的,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6
中国社会未来会出现教育分层吗?
所以现在教育的功能有多大呢?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对底层出身的人来说,家庭的介入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把孩子送进类似于毛坦厂中学、KIPP这样的高考工厂,学校自然会把它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底层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为数不多的捷径。
但是对中产阶级来说,教育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等待着被社会顶层的人来挑选。
而对社会顶层的人来说,学校的作用及更微乎其微了,顶多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中国社会呢?
就当下来说,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教育分层更是连萌芽都没有。但是,未来会不会开始这样的分层呢?
我的答案是:会!
经济理由
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层已经形成,贫富分化已经是一个无需否认的事实。这种分化在中国古代来说的话还没现在可怕,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的作用就是打破分层的,而现代教育的作用却是巩固分层(想想前面介绍的美国教育分层你就明白)。
社会理由
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说生产一支铅笔要卷入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分工,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分工,对外部世界所知寥寥。
虽然工业社会已经如此复杂了,但是他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诸如价格等来驾驭这个社会。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复杂得多了(这一段我没理解,不叙述)。
技术理由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人工智能,还记得吴军博士在《人工智能》里说的么,只有2%的人能够把握人工智能这样技术的时代机会。
中古当下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剧烈的社会分层,而教育分层会加剧、巩固这种分层。
但是,我们只能被动等待吗?
正相反,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
什么是英雄?我们亚洲文化总是会崇拜伟人,但是伟人是天生的吗? 天纵英才!伟人和英雄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文化当中,英雄当然也指什么蝙蝠侠、蜘蛛侠、超人,美国队长?
但是美国人更崇拜什么样的英雄?就是能够超越自己命运的人,比如说一个小镇警察,可能没有什么警衔,也武功不高,但是勇斗歹徒?英雄!再比如说一个弱队的教练,如果带这自己的球队一路夺冠?英雄!一个单亲母亲,原来非常不幸福,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后来找到了幸福?英雄!
美国人是在阶层社会中长大,他们知道这样的跨越阶层,超越自己出身的人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
而反观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提升认知,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