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北京历史高考题答案_北京历史高考题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2.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3.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4.2023年北京高考科目5.北京高考总分多少分2023年北京高考时间是6月7日-10日,2023北京高考使用新高考“3+3”自主命题方式进行考试。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具体安排如下:1、6月7日9:00-11:30语文;15:00-17:00数学。2、6月8日15:0
1.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2.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3.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4.2023年北京高考科目
5.北京高考总分多少分
2023年北京高考时间是6月7日-10日,2023北京高考使用新高考“3+3”自主命题方式进行考试。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具体安排如下:
1、6月7日9:00-11:30语文;15:00-17:00数学。
2、6月8日15:00-16:30英语。
3、6月9日8:00-9:30物理;11:00-12:30思想政治;15:30-17:00化学。
4、6月10日8:00-9:30历史;11:00-12:30生物;15:30-17:00地理。
北京高考分数构成及科目:
1、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包括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学考等级考”)。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考等级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由考生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
2、北京市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
3、英语听说考试满分50分,其他外语(非英语)听力考试满分30分,取两次听说(听力)考试的最高成绩与其他部分试题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4、北京学考等级考科目成绩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方式的通知》(京教计(2018)21号)要求进行折算,每科目满分100分。
高考的意义
1、高考具有选拔人才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高考可以选拔有学术潜质和知识基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对发掘和培养人才至关重要。高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会不均等,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高考可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高考,学生会努力学习,学校也会注重知识的imparting,这促使基础教育不断进步。高考成绩也是检验一个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各地会根据高考成绩采取措施改善教学。
3、高考使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高校和专业,也使高校可以精确选拔人才。高考成绩是学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重要依据。高校也会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的高考成绩线来选取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确化。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很多人认为历史题最容易得分的是选择题,但其实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解答技巧,大题才是最容易得分的。因为历史的大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你的答案符合采分点、没有错误、言语通顺,即可得分。所以可以说,只要掌握了技巧,大题的上限是要高于选择题的。关于大题的答题技巧北京新东方中小学1对1的老师讲解还挺独到的,主要是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还会教你一些解题方法和窍门。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考试已经结束了,下面我带大家一起来解析一下北京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还不快来看。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合理。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2018年高考北京语文作文题目解析2018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与前三年仍保持一致,仍是两则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形式出现。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两道作文题目更具时代性与人文性。既需要结合当前时代来谈,又需要加以文学性的表达,使文章充满人文情怀。
第一道题目的材料从今年的高考出发,让正在参加高考的考生回顾过去18年来祖国的发展,这可以确保任何一位考生都有话说。同时,为了避免题目“大而空”,避免考生在写作时流于空谈,题目又要求把祖国的发展与青年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写,这能让考生的写作“更接地气”。
由此,需要强调的是,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兼顾“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要写出祖国的发展对个人的成长所起到的帮助,否则就有“走题”之嫌。
第二题关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属于通常所说的“环保”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题目要求展开想象,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所以,考生在写作时不能仅仅描写景物,还要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大多提供新材料作为设问背景,因此,解读历史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考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功。本文立意在于探寻解读历史材料的正确方法,帮助考生提升解题能力。
一、考纲要求
考纲所规定的四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二、什么是 “解读历史材料”和“有效信息”
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得先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1.何谓“解读历史材料”
所谓“解读”,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由此可知,解读历史材料,就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解释,并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认识。解读历史材料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释材料,即材料说明的历史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第二个层面是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得出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
2.何谓“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而获得。
三、历史材料解读的具体内容
解读历史材料,具体来讲,主要是解读出以下这些内容。
1.读懂历史语境,探明原意。所谓“历史语境”,是指与该材料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种史学信息及历史背景的总和。只有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原意(本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41题,材料提供了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以及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的,其历史语境为清朝中国君主专制和18世纪中期至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弄明白了这些内容,就能较好地理解材料中这两幅的意思。
2.概括文字、解释历史材料字面含义。就是把材料的全部字面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摘取可以利用的信息。如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4题,求答项“结尾的简短一章”,即要求解释材料的字面含义。再如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3题,即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违制”的含义。
3.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知识。历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特点(特征)、历史意义(影响)以及历史认识和启示。如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1)小问,“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特点。
4.要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历史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历史现象的表面,我们应透过材料信息的现象,从深层次上进行认识,认清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5.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取舍。在材料中,可能有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非选择题中常见的设问“依据材料……概括……”
四、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方法
1.仔细审读题干设问,寻求思考的维度。在解读材料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审读题干设问。一般来说,命题者会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如设问中常见的“依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特点、变化、原因、影响”,这些试题中的设问就为解读材料确定了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哪些材料是有用的,从而提取出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理解了题干内容与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维度就凸显出来了。如有些设问是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而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到位。
2.认真研读材料,读懂材料意思。在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读正文,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在解读材料信息时,首先弄清楚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然后,用符号(直线或曲线)圈点出关键词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材料四文字量约245个字,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宪法”“总统”“国会”,就可以知道该材料所要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三权分立问题,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应该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然后再寻找相关有效信息进行说明,解答问题就容易了。
3.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根据命题的思维过程,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会先确定命题主题,然后再去选取材料。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们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切不可把它们割裂开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0题,材料一叙述了汉代丝绸之路、宋代指南针、清政府采取“海禁”方法,材料二叙述了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洋务派创办的轮船相关企业、发展海洋渔业等,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对海洋的利用来选材,其主题也就明了了。
4.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材料时,一定要边读材料,边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要处理好材料,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第二类是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这类材料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让考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必须依照材料的内容进行解读。此类题的设问结构一般是“根据材料,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信息,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
5.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来处理信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肯定会受到时代、阶级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第一,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第二,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信息,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如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3)小问,“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就是要求我们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2023年北京高考科目
1》 1859年冬,洪仁计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等。
(1)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资政新篇》。经济、政治、文教、外交四个方面。
(2)新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近代史上,最早兴办学校的是哪部分人?其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翻译、军事、翻译人才。
(4)新方案为什么根本没有实行?
——原因: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2》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答案:
材料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实行罗斯福新政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材料二:列宁。使用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 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
3》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睱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引自<<谭嗣同全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其理由是什么?论证的本质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3.)“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1·阅读下列材料: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涉及哪两个部门? ——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军队、财政。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接受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居首位的是什么国家?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它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英国。呢龙,棉布。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5》 材料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2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3 ……增开天津为商埠……
(1)上述三则材料的条款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哪些不平等条约规定的?
《南京条约》、《大泽条约》、《北京条约》。
(2)材料表明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草思 (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申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太平军、捻军),可以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
(1)“和议既成”指的是什么?
—— 指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2)这段话表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 目的:镇压国内起义,解除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勤远略"的目的是否实现了。
——没有实现。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
到80年代申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清政府成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军?
(2)北洋水师在哪次战役中彻底失败?
(3)·北洋水师的覆没说明了什么?
答: (1)海军衙门。(2)中日甲午战争威海战役。(3)北洋水师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
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2)中国资本主义的状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答:·(1)社会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申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釉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特点,0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0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封建势力存在者一定的依赖关系。(2)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初本□封建主义篮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4、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上述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条约中哪项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4分。不必抄写材料原句)
(3)请概括指出读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答:·(1)《马关条约》是哪次战争签定的?——甲午中日战争。(2分)
(2)条约中的哪些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3)请概括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人一个新阶段。(2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
5、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1)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主要指哪些派别?
——顽固派和洋务派。
(2)这场论战是什么性质?有什么作用?
——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它使千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北京高考总分多少分
北京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科目。以下是对北京高考科目的详细介绍。
1.语文: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
2.数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
3.外语:北京高考外语科目为英语或者日语,主要测试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口语等方面;
4.物理:主要测试考生对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物理现象的理解、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
5.化学:主要测试考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生物:主要测试考生对生命科学、生物基本原理、生物实验以及生物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除了以上六门科目之外,北京高考还有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科目,如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走向自己喜欢的道路。若然想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则需要认真备考,掌握基本知识和考试技巧,多做模拟题、真题,提高考试水平和自信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高考还有一些特殊的政策和要求。比如,文科和理科分科,不同类别的考生需要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北京市实行自主招生政策,高考成绩不是最终的录取标准,同时需要参加学校独立的选拔考试等。因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政策和要求,做好心理准备,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总之,北京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科目。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行选择,并且遵守相关政策和要求,认真备考,提高考试水平和自信心,从而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走向自己期望的未来。
北京高考总分是750分。
北京2023高考各科目分数:
1、北京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其中,外语考试分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
2、北京高考等级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各科满分100分。
3、北京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满分50分,其他外语(非英语)听力考试满分30分,取两次听力考试的最高成绩与其他部分试题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北京高考录取方式及录取时间:
1、录取方式
北京高考采用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录取。
2、录取时间
通常在每年的7月份左右进行,具体时间以招生部门公布为准。
高考的时间、历史沿革和报名:
1、高考时间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因其科目安排而考试延长至6月9日。
2、高考的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3、高考报名
普通高考报名是先网上填报信息,再现场确认(确认信息表是否正确,照相,签字,领取准考证),网上缴费,三个步骤。未网上缴费者现场确认的信息无效。艺体类的考生除了要缴纳高考报名费,还需要缴纳艺体专业类的报名考试费用。
以上数据来自于高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