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沃森生物2021中报预告_沃森生物高考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1.孟德尔探究分离定律时用的探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吗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

1.孟德尔探究分离定律时用的探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吗

沃森生物2021中报预告_沃森生物高考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

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

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

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

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

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

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

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

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学科王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

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

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

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

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

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

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

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的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

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学科王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

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

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

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

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

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

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

新旧更替。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

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

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

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

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

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

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

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

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

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

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

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学科王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

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

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

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

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

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

(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

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

重要作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精子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4.结合生态知识教学,开展生态教学活动——生态德育: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和

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的

今天,生态德育应予充分重视,使其成为生物学科德育、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应以详实的有关资料,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调查、考察、实

验、讨论、研究等),让学生体验到:只钟情科学而忽视道德,只让道德的盾牌庇护人类而科学的矛头指向自然,仅将地球作为征服对象来设计人类的生存世界,以

及违背自然规律的乱垦、滥伐、过牧、滥捕、滥渔、随意浪费和污染等,是无知、目光短浅和危险的,从而激发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为环保的自觉行动

者。

孟德尔探究分离定律时用的探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吗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对教材内容及编排的意见、建议

1.教材内容方面

新教材具有图文并茂、色彩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重合作探究、重科学思想方法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章节系统性不强、操作难及个别知识点描述不准确欠完整等不足之处。

必修1:

(1)P8第一章第2节实验中,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4幅图顺序不太合适,习惯上是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转反光镜、转换器操作;

(2)P13第一章《本章小结》第二段,“…由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及其环境形成群 落,…” 群落的概念存在知识性错误;

(3)P50基础题1,图1中共有5处错误,教师用书中只提到了4处。还有一处是∶高等动物细胞中不应有叶绿体;

(4)P53“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的、也是最重要的细胞器”这一说法欠妥,并且与上一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前后说法矛盾;

(5)P79图中两滴管均应竖直悬空;

(6)P85图5—3中温度过高时酶分子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曲线是否应和图5—4一样与横轴相交?

(7)P86拓展题,(2)如果在A点时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用书给出的答案与之不符。并不是如题目所问“在A点时升高10℃”,连A点以前的曲线也都按升高10℃处理了。

(8)P92图中,B瓶中玻璃管不应插入液面以下,应和A瓶一样处理,否则进入玻璃管的将是培养液。

(9)P112第五章第1节,有关有丝分裂前期的变化:“前期:间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此处不妥,染色质变为染色体是前期的变化,改为“前期: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或者干脆把“间期”二字去掉更好,“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10)P10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在1771英国人普里斯特利之前,1642年布鲁塞尔的医生海尔蒙特就已经开始探究光合作用了。

(11)关于染色体、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的关系。中图版的图文并茂的描述方法便教利学,效果更好一些

(12)P115拓展题2坐标图中有丝分裂“间期”和必修2P25技能训练曲线图中“间期”,建议改得时间更长一些,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最长,占细胞周期时间90~95%。

必修2:

(13)P8课后习题基础题2与两对性状有关,而该节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建议移到后一节。

(14)P17图2—2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建议加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原因是上一章已经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本节“模型构建中”还要模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5)P21“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显微照片”不清楚,很难分辨各个时期;

(16)P29第一段“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该句话有歧义;

(17)P30“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一图,再加一个模式图;

(18)P66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的排列顺序是相反的,很多教辅、课件等把二者顺序说成一致。建议再加一个模式图澄清;

(19)P67图中第3、4条肽链均含有22个氨基酸,不合适,第4条应再多一些;

(20)P88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只有一组低温诱导培养的洋葱根尖,建议设置一组常温下培养的洋葱根尖作为对照,中图版教材中采用“设置温度梯度分组进行培养”的做法比较科学。

(21)P83思考与讨论,以人的23对染色体为例说明基因重组:“即使不考虑基因突变,如果要保证子女中有两个所有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子女的数量至少应是多少?”答案是246+1,约为64亿,超过全世界人口,不合情理。换成其他动物更好一些。

(22)P86黑体字“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如发生在杂合体的隐性基因中则可能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建议将“从而”改为“可能”或者“往往”,比较确切。

2.教材编排方面

(1)必修1--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来源:www.examda.com

如果先安排水、无机盐、糖类、脂质,再安排蛋白质、核酸,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能更便于教学。

(2)必修2

教材不是按照课标顺序而是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安排,从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摩尔根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进化论,围绕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既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了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既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又能从众多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其他优秀品质中多有感悟。特别是感悟科学家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思想方法。

但是,这样编排调整同时带来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的。

①基因的概念在初中就已接触,再讲“遗传因子的发现”,似乎有点不太合适;

②必修1刚学完有丝分裂,接着学习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学习遗传知识,再深入到基因水平,顺理成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

③尽管义务教育课标中已有“概述开花和结果”等有关个体发育知识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已将个体发育知识删去,但是作为遗传规律的重要补充,建议适当增设部分个体发育的知识,否则就难以解释种子性状和植株性状等问题。中图版、苏教版都对此有相应的补充。

二、教改实验组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1.教师严重不足,班额大,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困难;

2.教材中实验多,一般高中学校难以开展:缺少实验室、缺少配套试剂;

3.探究性教学操作难,时间不好控制,评价也难以落实;

4.活动课、实验课多了,学校管理工作难度大了许多,如何加强管理?

三、教材培训方面的建议

针对高一新教师多的实际,建议:

1.分课型(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在学期开始前观摩,然后专家评析,教师尝试,形成多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才有“抓手”。

2.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

四、其他

学校、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不仅仅关心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也关心怎么考--高考改革。如果改来改去,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可能将越来越难。因此,高考生物命题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向。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4、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他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分离定律的本质).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章标签: # 问题 # 科学 # 生物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