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1984年高考物理_年高考物理试题及解答

tamo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1.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2.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证书编号为“001号”,后来过得如何了?3.褚君浩的人物经历中学生随笔1  我在碌碌无为,回想人生,它太过平淡,太过平凡,被强制在父母的牢笼下,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就像是一直眼神木讷的提线木偶,被控制着去行走,去做事,只是为了博得众人的欢乐。  又像是一只被囚禁在铁笼里的金丝雀,即使有着华丽的外表和光线的羽毛,也无法展翅去翱翔,眼中充满

1.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证书编号为“001号”,后来过得如何了?

3.褚君浩的人物经历

1984年高考物理_年高考物理试题及解答

中学生随笔1

 我在碌碌无为,回想人生,它太过平淡,太过平凡,被强制在父母的牢笼下,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就像是一直眼神木讷的提线木偶,被控制着去行走,去做事,只是为了博得众人的欢乐。

 又像是一只被囚禁在铁笼里的金丝雀,即使有着华丽的外表和光线的羽毛,也无法展翅去翱翔,眼中充满了对蓝天的渴望。

 唯有音乐能让我与世俗隔离,带上耳机的瞬间,便沉入了自己的水域,我在音乐的大海里自由的遨游,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赏他人的悲欢离合,那一词一句,一腔一调都尽显出风。

 这一天,我游进了你的世界,那清新的调调就像是晶莹的雪花,融进了我的心房,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一首自弹钢琴曲《知足》,就像是一杯最新的琼瑶,令人心醉神迷。

 你的声音就像是深邃天空下最耀眼的明星,而我则是最平凡的观赏者,多么希望我的背影能融入你的眼眸,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

 我并不是在奢求神迷,我只是想说:“谢谢!”

中学生随笔2

 中学的生活就想打翻了的“五味瓶”,充满了酸甜苦辣。有时会听见笑声,有时也会听见哭声,形形。

 酸,一个人坐在角落,独自抱着一本书,使劲地背课文,默默奋斗,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活。当每次考完试后,我却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考出来的分数却总是不如别人,心里酸酸的。

 甜,当班级一起的了奖时,大家都要好好庆祝一下,似乎在暗示说,我们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美味的果实了。我们喜欢天真的甜。

 苦,自然是人们不喜欢的,可是俗话说:“成功是失败的妈妈!”所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不抄又不行,哎,这可苦了我们呀!

 辣,看到这我们就可以说是惧怕。因为,每天晚上,都是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到十一二点是写不完的。对于我们那是辣上加辣,老师还说是对我们的训练,这不是辣吗?

 五味瓶总是变换着来让我们尝试,你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甜这个机会。

 充满着幻想的五味瓶,小小的,却让人受益匪浅,它总是形形,充满阳光地围绕在我们的周围,难道这不是生活吗?这就是我的中学生活。

中学生随笔3

 幼小的我,想要长大,因为长大可以不受父母的约束,不受他人的唠唠叨叨,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我却没想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漫长到有一种想要放弃的冲动,我想人的一生或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坎坷会让我们的生活美轮美奂,更加可以让以后的自己回味。

 有一本书《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你》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我可以从这个书名看到现在的自己有两种选择,一种享受现在,自由自在,但以后的生活就会充满荆棘,会让你无法去面对,但如果你选择了另一条,努力学习,拼命读书,我想日后学识渊博、生活充裕的你,真的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拼命。

 究竟是要认真读书,还是接受青春的叛逆,我想这二种都应兼得,要认真读书,还要有一些叛逆,但不能太过,否则,日后的你可能会讨厌现在的自己没有给自己留下叛逆的记忆,都只是些枯燥无味的书香。

中学生随笔4

 快乐,一个十分通俗的词汇,可在纷华的世界中,又有几人发现过快乐,留意过快乐呢?在这几个月的初中生活中,我发现,他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玩着捉迷藏。

 记得入学教育的时候,我们都看着别人谋生的面孔,不知所云,只有怔怔地傻笑。当然还是有相互认识的,天南地北地侃来侃去,我想,这“中学遇故知”,算得上是快乐吧!我懂了,有朋友就是快乐的。

 在定向越野的时候,我们本来一直遥遥领先,可在最后一关的时候,最后一个小小的标识,拖住了我们的脚,胜利却未曾停留片刻,匆匆地去寻找新的队伍了。最后看着本属于我们的奖杯被别人欢欣地捧起,真是欲哭无泪,可又没有哭的理由。我眼前也渐渐浮起了我们队伍到各处闯关、飞奔的过程,我笑了。那时,我懂了,努力了就是快乐的。

 学科竞赛颁奖之后,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一个个奖品收入囊中,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心里说不出的美。我懂了,被人认可就是快乐。

 运动会上,运动员挥汗如雨,全力以赴。奔跑者的脸皮似乎由于惯性再往后拉伸,跳跃者身轻如燕,似乎从非洲跳到了美洲,似乎越过了世界上的最高峰,助威者的嗓子似乎要让全世界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世界为他们所支持的同学加油。这实在是一种震慑。我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乐了。我懂了,支持他人,是快乐的。

 期中考试之后,排名又前进了。我乐了。我懂了,进步是快乐的。

 现在,我懂了,我找到了快乐的藏身之所。他在朋友的身上,在你努力过后流淌的汗水里,在被人认可的笑容里,在支持他人的喊声中,在你进步时踩出的脚印里。

中学生随笔5

 今年7月初,在河间工作的女儿来电话说让外孙女来我这里过暑,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倒像小时候盼过年似的,扳着手指头计算着外孙女到达的日期。等呀,盼呀,直到8月中旬才见到外孙女的面。我问她为什么姗姗来迟?她一脸愁容地解释说:“一大堆暑作业,还请家教给我补习数学、英语,要不推掉物理补习班,恐怕现在也来不了。”

 我早就知道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想到刚上初中,学习就会层层加码。外孙女告诉我,现在的`中学生真是苦不堪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简直不是在学习,而是像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你追我赶。”她向我诉说着一天的日程:每天早晨我还在睡梦中,闹钟就勤劳守时地响了,我得赶紧起床。洗刷完毕后,拿着2元钱匆匆离开家,在小摊上吃过早点来到学校,上午一连4节课使我疲惫不堪。吃过中午饭,还得紧赶慢赶抓紧时间做作业,1点多钟还来不及休息又得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大椎作业,10点半以前很少能睡觉,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考试。

 我听了外孙女的诉说,直觉感到现在的学校似乎是一天到晚地学习、考试,考试、学习,周而复始。真成了有些人所说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倘若学生回到家里眉开眼笑,一定是考了好成绩,全家人皆大欢喜;若是孩子进门一脸的乌云密布,准是考砸了锅,父母孩子至少会几天不高兴。

 外孙女问我:“姥爷,你猜我的书包有多重?”我说:“大概七八斤重吧!”她说:“光课本等必备书就足足有10几斤,加上各种试题、参考书,15斤都不止呢!”现在学生的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我望着外孙女疲惫的面容,1.5的视力早已戴上了眼镜,而且度数还在不断加深。开学外孙女就读初二了,初中是打基础的时期,只有考入重点高中,升入大学才有希望。现在全家人的心气都围绕在外孙女的身上,盼着她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只好忍心在学习上加码再加码。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此重的学业负担怎么了得!

 我是学生出身,又长期从事大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工作,但对现代的教育缺乏研究。记得解放初,我们这一代人读中学时,学习负担没有现在的中学生重,参考书不多,考试也不像现在频繁,学习主要是教科书。那时的学生虽不如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但基础知识掌握的相当牢靠。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比过去先进多了,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也从媒体上看到,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是老大难问题,呼吁了多年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至今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从小学,不!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几乎所有家长就为孩子考大学做准备。选择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脑子里满是“分”,直到孩子考上大学,全家几辈人包括孩子在内才松了一口气。因此,近年来高考竞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年著名物理家扬振宁教授谈到中国教育方法时指出:“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个观念从小就灌进去了。还有,大学入学考试非常之严,这使得会考试的小孩占了便宜,但中国最需要的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杨教授的话一语中的,他道出了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当前的教育,是到了应该引起各方面注意和研讨的时候了。

中学生随笔6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觉得离初中生活越来越近了,总对那近乎神秘的初中生活十分好奇,同时也对新的生活充满期待。

 来到外校第一天,初中生活的忙乱已直逼我眼前。晚自习前一个小时里,吃饭,洗澡,洗衣服都要完成。食堂里,先到的同学几个箭步冲到端饭窗口前,负责添饭的食堂员工便忙得不可开交,手中的大勺在不同的饭菜前飞跃,餐盘一个个端上窗口。可窗口前早已排成了长龙,怎么也不见短。

 还没品尝出饭菜的味道,我早已提着开水来到寝室。寝室里两个饭都没吃就跑来洗澡洗衣的室友这时正和我们踩着相反的节奏,直奔饭厅而去。“嗨,慢点,别摔着。”我大声喊道,听到这话的却不是那两个跑得飞快的室友,这时,又有三个同伴尾随而至。

 终于到了晚上,我如释重负地往床上一摊,很快便进入梦乡……当我还在梦中风云叱咤的时候,闹钟却不近人情地把我闹醒了,我极不情愿地睁开眼睛,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到了初中,课表上便多了历史、生物、地理几门课,而这几门课正好是我的最爱。

 在家里,我闲来无事,便在地图上搜寻,搜寻我们的家乡,搜寻有趣的地名。在那过程中,辨认方位的方法早已熟悉,一些山川、河流、海域、地名便印在脑中,甚至经纬也略知一二。这样,自然在地理课上,我始终占据着发言权,老师一个问题一出口,别的同学还没回过神来,我却已经举起了双手。每逢这种情景,心中便充满了自豪。

 在生物和历史中,我同样能找到那种感觉。我特别喜欢野生动物,家中堆满了野生动物的资料和杂志,对野生动物知识自然了如指掌。历史也是如此,自从看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辑后,便对历史充满了兴趣,接连又买了春秋、战国、宋朝的历史书籍,对于历史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能对答如流。在这些课中,我感到轻松、快乐。

中学生随笔7

 我是一个很怕狗的人,一般见到狗都会绕着走,因为小时候差点被狗咬过,所以对这种动物很是畏惧。

 那天和妈妈刚从家里出来就看见一个的棕色的狗正在追着一个在垃圾桶里掏垃圾的人的小腿咬,那只小狗是这片最讨人厌的狗,身高不过20厘米,却凶悍的很,路上过个人它就叫还追着跑,但它的主人却很少拴着它,今天它主人看着他的狗在那咬人慢慢悠悠的走过来,一看那个掏垃圾桶的人就是外地来的而且很穷就一种鄙夷的眼神,被狗咬的人说你家的狗也不栓着点,都咬着我了,她说话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那主人却凶巴巴的说:“我们家的狗那里哪里咬着你了,只是碰照着你的裤腿而已,大惊小怪,想讹人啊?”那个可怜被咬的人刚想辩解,不料那个主人的女儿却一脸讽刺地嚷道:“先学会说中国话再说吧!”说着他们和那只狗大摇大摆的回家了,而那个可怜的人掀开裤腿,小腿已经被咬破了皮,小声的在哪里嘟囔。可怜的望着我们。

 我真的很气愤,哪有那么不讲理的人啊?欺负人家是外地的,自己是北京人就了不起了吗?这样的素质那里对得起北京人?让人很看不起,我也是外地人,北京的外地人很多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底层默默的付出,北京哪有现在这么美丽?没错!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应该是尊重别人,不是吗?

中学生随笔8

 春意荡漾,碧绿的草铺满了园子,鲜嫩得仿佛一捏就能挤出汁来,阳光透过草叶,草叶便散出淡绿的莹光。天高云淡,风轻风急,绿叶在枝头簌簌地歌唱,鸟儿在枝头,啄着那自天穹垂下的金光,遍地的野花耀眼地绽放,骄傲地散发着怡人的芬芳。生命力就像一根根藤蔓,在着偌大的院子里蓬勃地生长,放肆地流窜着。蝴蝶轻舞飞扬,就像一个个烂漫的光点,在空气中不定地闪烁着,绚丽的翅膀扇起一股柔柔的风,给鲜花青草送去丝丝清凉。墙边,一枝红杏,带着清新的春的气息,伸到了墙外。春光,也随着那根探出的枝条,流泻到了墙外。墙外,是那春日独有的和煦的阳光和凉凉的微风。柔和的金色铺天盖地而来,一点过渡也不曾有,就这样突兀地看到了灿烂得晃眼且并不热的阳光。一切仿佛都在竭尽全力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如此美好而神圣。轻轻地哼唱,害怕惊动春天的裙襟,那片藤萝,偷偷绚烂。一点一点的浪漫,在芬芳中缓缓舞蹈。

中学生随笔9

 今天又是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因为爸爸要带我去图书馆看恐龙展。

 今天天气特好,晒得人暖暖的很舒服。不到一会,我们就到了图书馆。哇,有很多小朋友啊!爸爸对我说:“东东,我们进去吧!”我应着就蹦蹦跳跳的跑了进去,地方不大,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看。我转了两圈全看完了,就和爸爸出来了。我又拉着爸爸去旁边的阅览室看书,里面有很多书,已经有不少小朋友坐在里面认真地看书。我看了会,还借了两本书《笨熊和小伙伴》和《我把爸爸养在鱼缸里》。

 吃了午饭,我和王鑫培约好去世茂广场的游乐园玩。在那里,我们玩得超开心,满头大汗的你追我跑的,一点不感觉累。时间很快过去了,妈妈在叫我们歇歇了,差不多该结束啦!可我和王鑫培都意犹未尽还想再玩会呢,太好玩啦!不过我们还约好下次再来玩!

 后来我和妈妈又去了欧尚超市,买了好多我喜欢吃的,满载而归啦!真是开心的一天啊!

中学生随笔10

 樱花凋零,是为等待下一季的花开,还是树无法挽留它?昭华渐退,曾今的美好被岁月的墨香浸染。还来不及说再见,转瞬就经历了离别。翻开泛黄的扉页,思念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章节,温润如初。纵然人生聚散无常,唯有美好的记忆永驻我心。

 ——题记

 午后,我坐在家门前的樱树下,放起了范玮琪的“那些花儿”,情不自禁的想起中学时的每一个日子,那些快乐时光,短暂却很美好。在别人眼中,我们是闺蜜,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从来都是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就连喜欢的明星也是同一个。樱树下,我们谈天说地,我们心心相印。时光总是无情的,毕业典礼时,我没有哭,因为人生总会经历无数次的离别,经历了离别才懂得珍惜。

 回忆往昔,你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被人咒骂而愤愤不平;会因为看言情而泪流满面;还会因为他人的幽默语言而哈哈大笑。后来我才知道,不知不觉间,我的心扉已向你敞开,我的青春,因你的存在,而丰富多彩;即使你离开了,即使你已经忘记了我,可是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至今想起依然觉得甜蜜。

 不知何时,太阳透过樱树的间隙照在了我的身上,仿佛又回到了曾经,镌刻在心底的暖意,如一朵淡雅的兰,散发着清幽的芳香,悠远绵长。

 你的一言一语,你的一姿一态,我都会把它纳入记忆之海,永驻我心。青春原来是那么的幸福,原来我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原来你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樱花纷飞,花落成冢。时光埋葬了逝去的青春,却带不走美好的回忆。你的离去,我无法挽留。但是我并没有难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学生随笔11

 初中生活人生路上,苦乐交织。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喜怒哀乐。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我变踏入初中一个学期了。这一学期的生活我过的很苦。首先,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再一个就是感到生活十分的黑暗,几乎没有光明。

 当踏入初中生活的第一步时,我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我把一切的一切都绘的那么的有声有色。

 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半期考成绩而改变。因为,半期考成绩是灰色的,灰的快黑了,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结果埃

 但是,路总不能停止,风依然呼呼的刮着。似乎想要带去些什么,更要带来些什么。

 自从吸取了半期考的教训以后,我似乎变的成熟懂事了。先前的做事情的丢三落四也变的井井有条了。

 在从半期考以后,我的生活便变的有序起来了,做事情也有时间和规律。

 那是一个早晨,正在梦中的我被“懒猪,起床了,起床了。”给叫醒了。我还在做我的美梦,睡眼朦胧的我把闹钟关了,继续睡觉。

 就当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闹钟掉到底墒,“咚”的一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许,我就是被这一声给震醒了。

 突然,我的脑海中闪出一个念头:人,应该说到做到,不要轻言,否则你就是一个无信的人。想到这,似乎一切都溶到了我的实际生活中去了。

 我迅速爬了起来,揉了揉睡眼。开始早读了。那一次,读的是那么的细心与认真。

 至今,我保持的仍是这种早起读书的精神。我努力坚持下来了,可是,这次的期考是否有好成绩,还要我自己去做最后的冲刺。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要吸取这次半期考的教训。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

中学生随笔12

 我这里所说的三个人互不相干,他们有他们各自的生活,各自的情感,他们是一种虚幻的存在;但是,他们都曾令我流泪,他们都呆在我的记忆里。

 我要说的第一个人,叫夏娜。

 夏娜是个女孩,夏娜有着长长的乌黑的头发、清澈透明的眼睛;夏娜有着世界上最可爱的样子和最离奇的经历;我不停的看,第一集,第二集……悠二被化装舞会抓走的时候,我看见夏娜绝望地伸着手,她说悠二,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泪就这样流了下来。真的,我能感到她的那种绝望,就像是看到最亲的人的生命一点一点的流失却毫无办法。那是一种死一般的绝望。

 关于夏娜,讲到这里就结束了。然后来讲第二个人。

 第二个人叫樱空释。这是一个悲剧人物。

 樱空释,幻雪帝国的二皇子,他最爱的哥哥卡索总是叫他:释。释,这里大概是放开的意思吧!为了哥哥,他不断努力,他想要成为国王,他想要给哥哥自由,他想有朝一日对着哥哥说:哥,你自由了。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却死在了最爱的人的手里。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或许,他的生命早在他说出那句“哥,请你自由地飞翔”的时候就该停止了。

 这是大概就是命运了。

 最后也该说说第三个人了。

 这第三个人,叫银雪。

 天上银雪,人间烈火,冥界暗河,这个身着白衣琴艺高超的美男子,这个可爱调皮的仙人,却为了一个女子而消失了。也许我们还太小,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到他对如歌的爱;他为了保护她,在那个寒冷的山洞里独自一人呆了一百年,却被告知:她永远也不会爱他;或许爱情并没有什么道理,但是我能想象,他在临死前听她说,她从没爱过他时,他的心一定在流血。

 这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现在,三个人的故事都讲完了,也许他们三个真的很渺小,但他们给我的却是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他们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将伴着我成长,陪着我到地老天荒。

中学生随笔13

 今年的暑,我过的特别开心。

 暑,我在家闲得无聊,直到有一天,我的舞蹈老师告诉我,我们这个班舞蹈跳的还是井井有条,就是节奏感差些,要是节奏感好,过几个月就可以去比赛了。

 我一听,马上就要比赛了,便马上到处找起来。啊!哪里有碟子让了锻炼好节奏感啊?

 "哎"我叹了口气.突然想起电脑.咦?电脑不是可以播放MP3吗?呵呵!有的我乐了。我立即把电脑开起来,听曲子。我听了整整三个礼拜,终于听出了里面的韵味。原来是"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每第一个"咚"就是"一"第一个"哒哒"就是"二"第二个"咚"就是"三"第二个"哒哒"就是"四"。节奏就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重复不停的念,不过要用英文。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比拼,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开心的暑,快乐的暑,没有忧虑的暑。

中学生随笔14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经过学习,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通过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认真学习校本培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平时自己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学生参与的人数,还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

中学生随笔15

 烟雨朦胧,下雨天,人们期待有一把伞可以遮风挡雨。饥寒交迫,困境中,人们期待可以有一顿丰盛的饭盒温暖的被子,这都是人们小小的期待。而我期待的是,人生可以重头再来。

 我在渐渐长大,日子在渐渐变长,时间也无情的在我的成长足迹中刻上一笔。现在,我希望时光倒流,一切归零。恢复到什么都没有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去奶奶家,我是一直在这上的幼儿园。早一年上小学,现在不是七年级,而是八年级。我也不可能会认识这么多知心的朋友和闺蜜。但是我可以在小学就培养我的兴趣和爱好。变成一个全新的“冯莹莹”,一个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冯莹莹”。我可能并不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而是任何其他的职位,我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广播站。

 我的性格也可能就更不一样了,随着这些的变化,我一定会有很多的事情根本没有做,或者一些选择与现在完全是天壤之别。

 也许我当初并没有脑袋一热答应妈妈,我也就不会有时时需要呵护的弟弟,我也不会做劳心费神的姐姐,把我那些后悔的事全部弥补。

 我后悔当初没有搞好体育,我后悔考试前没有认真复习,我后悔……虽然我后悔,但是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我还期待人生可以重来。嘴角上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这样,人生一切已成定局,我们也只有笑着面对了。

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经历史沿革变制,经查证,所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专业有下列49个:    原武汉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45年——1949年 游离层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桂质廷教授是最早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945年,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教授,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电离层垂直探测仪,并于当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1946年元旦,该室开始对四川乐山的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同年8月,该室迁返武汉进行电离层长期正规观测,由此揭开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历史。  在桂质廷教授的领导下,一起在游离层实验室工作的有理学院的梁百先、龙咸灵、王燊 、周玮、舒声、莫纪华和工学院电机系的许宗岳、叶允竞、杨恩泽、周克定、陈锦江、张肃文等人。  游离层实验室建立伊始,就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王燊是该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该实验室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 桂质廷 教授被遴选为美国著名的《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编委。  1949年——1958年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  1949年武汉解放以后,人民极为重视并拨专款资助游离层实验室的建设,从此,武汉大学的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掀开了新一页。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以“游离层实验室”为基础,在物理系设置“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1956年,“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被高等教育部确认为“重点专业”。  1958年——1966年 无线电专业设立  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正式设立无线电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其后,无线电专业迅速发展,取了多项科研成果。  自1957年至1965年,无线电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增至近100人,分学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学制为5年。从“游离层实验室”到1966年,本学科共培养10名研究生。  1966年——1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因“”爆发而停收新生。从10年开始,物理系又开始招生,其中有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围绕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在电离层探测、电波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70余人次参加过我国核爆炸实验。  17年——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7年恢复高考后,经教育部认定,无线电电子学、电波传播专业,继续招收本科生。 18 年从物理系分出有关专业成立空间物理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空间物理学三个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与传播、空间物理和基础理论四个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三个专业重新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师生源于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龙咸灵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兼任研究所所长。1981 年,空间物理系建立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梁百先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年——1991年 无线电信息工程系   年,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武汉大学成立无线电信息工程系,其师生大部分源于空间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张肃文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硕士)、 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三个专业。 1990 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年 —— 1991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系设有空间物理学(博士、硕士)、无线电物理(硕士)和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三个专业。 王燊、 候杰昌先后任系主任。  1991年 —— 1994年 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  1991 年底,学校为集中学科力量,形成更大优势,成立了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候杰昌教授任系主任。  1994年 —— 1999年 电子信息学学院成立  1994年10月,武汉大学在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管荣生教授、柯亨玉教授先后任院长。下设四系:电子信息学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两所:武汉大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图象及信息技术研究所, 前者属国家级研究所, 是我国从事电波科学、空间物理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一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由国家从世界银行45万美元建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无线电物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电子工程。  1999年 —— 2000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9 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物理学院合并组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熊贵光教授任院长。  1985年 —— 2000年 分析测试中心  1985 年,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专科)开始招生。 90 年代初,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科学系)精密仪器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 1996 年,分析测试中心开始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 年,精密仪器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名称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她 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晏蒲柳(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1 年 5 月)、仲思东、郑建生教授、霍泰山、李晓蓉副教授任副院长;刘村、张燕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3 月);原各校区的专业和人员重新进行了整合,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四个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党政办公室。  2001 年上半年度,各校区仍延续原有的秩序,包括教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仍由各校自主进行(尚未划定统一录取线)。下半年度,学院统一了 2001 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对 2000 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 1999 级及以前的在校生,仍按原方案进行培养。至此,电子信息学院实现了初步整合,并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7 年 —— 18年 电测室  1957 年,我国著名水利学专家、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张瑞谨根据水利学科研的需要提出:通过对模型试验中的各种非电量进行实际检测,以求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以唐懋官等老师为主要骨干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成立了电测小组。 1963 年,电测小组划归电力系,并在电力系建立了电测室,唐懋官任电测室主任,由此开始了非电量检测的专门研究工作。  18年 —— 1989年 量测新技术研究室  18 年,电测室划归水利水电研究所,并改名为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唐懋官任实验室主任,曲本泉、林腾龙任实验室副主任。随后,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发展为两个实验室: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传感器研究室,曲本泉、唐懋官分别为实验室主任。在唐懋官、曲本泉、林腾龙、王孝栋、黄天戍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电量检测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开始筹备新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  1989年 —— 1992年 检测技术及仪器 专业  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 1989 年专业才开始招生。当时的专业是挂靠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招收大学专科学生; 1990 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1991 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取了批准并正式成立。 在初办的几年中,专业一直挂靠在“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92年 —— 2000年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2 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决定将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调整到计算机系。 19 年,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及仪器。  2000年 ——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入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整体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8年——1966年 测量仪器制造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 年 4 月,武汉测绘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前身)提出“掌握物理测距、雷达测距、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即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同年 7 月,经批准学院增设测量仪器制造专业,随后成立了测量仪器制造系,纪增觉为系主任。在此期间,在龚瑾、朱光世、纪增觉等同志的带领下,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9 年,新增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本科),同年招收第一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此后,无线电技术专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直到 1966 年停止招生。  1966年 —— 14年 教学中断、学校撤消  1966 年至 13 年停止招生 8 年, 10 年学校被撤消,直至 14 年才恢复招生。  14年 —— 年 光学测绘仪器系、电子测绘仪器系  14 年恢复招生后,次年 8 月,测量仪器制造系分为光学测绘仪器系和电子测绘仪器系。刘葆梁、袁宇正分别为两系系主任。 9 月,测量仪器制造专业改名为光学测绘仪器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测绘仪器专业。电子测绘仪器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电子测绘仪器、计算机及其应用;光学测绘仪器系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光学测绘仪器。  年 —— 1988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仪器系、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   年电子测绘仪器系改名为电子仪器系,袁宇正为系主任;光学测绘仪器系增加一个专科专业:光学仪器检校,并开始招生。 1985 年电子仪器系又改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袁宇正为系主任。 1986 年,光学测绘仪器系改名为光学仪器系,高宝山、陈晓东先后任系主任。  1988年——1994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  1988 年 3 月,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发展为二个系,即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 袁宇正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电子工程系设有二个本科专业:无线电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1989 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袁宇正兼任所长。光学仪器系建制没有调整。  1994年 —— 1996年 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  1994 年 11 月,由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建为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袁宇正任院长。学院设有二个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光学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工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光电技术与光电仪器;四个专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1996年 —— 2000年 光电工程学院  1996 年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光电工程学院,何平安任院长。同年新增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999 年,谢宝康、蒋锁奋调至光电工程学院分任院长、书记。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成立  2000 年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光电工程学院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证书编号为“001号”,后来过得如何了?

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

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当年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录取28.1万人。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0年,大学升学率为38%。报考300多万人,5261录取28万,而且是含通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的。

到90年,录取率为23%左右,录取人数也就是60万左右。

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15万,录取率75%。分级教育体制没有去解决,大学扩招太严重了!

扩展资料:

八十年代初,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64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

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褚君浩的人物经历

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学士”、“硕士”、“博士”等称谓,不过它们在过去只是一种身份和官职的象征。国家正式将上述三种称谓作为“学术称号”授予院校毕业生,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1915年, 民国曾经颁布了《特别教育纲要》,在这份纲要里面规定:学校可授予学员学士、硕士或博士的称号。

二十年后,南京国民也颁布了相应的学位管理办法。但是在那个时候,从未授予任何一人“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位博士,还要等到1982年才会出现,那时这位博士已经43岁了。

这位博士曾经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第二次参加考研,选择了从前最喜欢的物理专业。

因为专业基础打得牢实,所以他很快就通过考试,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按照正常的学制,他本应在年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证书。

不过,最后他被破格允许提前毕业,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中骐。 那么,马中骐到底是怎样当上中国第一位博士的,他又为什么考了两次研究生呢?

1940年,马中骐出生于中国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16岁的他就考进了兰州大学。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毕业以后成了学校里面的助教。

马中骐在 24岁时考进了北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家胡宁。不料书还没读完,物理教研室就解散了 ,于是他只能重返兰州大学任教。

马中骐白天跟着学生们一起下农村,晚上才有机会读书。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即便条件艰苦、前途渺茫,马骐依旧没有放弃对理论物理学知识的研究。

平时,马中骐会趁晚上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时也会委托身在北京的朋友,帮忙找来国外新出的学术论文,用一台旧上的打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

有一次,马中骐为了打印一篇论文,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皆是出于本身对物理这门科学的热爱,马中骐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时间来到18年,当马中骐听说国家要恢复高考时,心中又重新燃起了求学的希望。然而他当时已经 38岁,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龄。

就在马中骐以为机会将与自己再一次失之交臂时, 临到开考前的50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当地报纸上刊载的一条消息,说是国家把参考人员的年龄放宽到了40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马中骐才成功报名,第二次参加了考研。不过,这个时候留给马中骐准备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不过这些年来,马中骐一直把理论物理书当成精神食粮,没日没夜地阅读,所以这场考试对他来说完全是驾轻就熟。考试之后, 他就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了。

话说这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来历,是很不一般的。它原来是周总理为了推动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指导相关部门在“原子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建立的。

创办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同样出色的物理学人才。后来我们 中国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和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都在这个所里诞生。

话说 马中骐曾经当过一年北大研究生,但是学业没有完成 ,就回到了兰州。所以这一次他是以本科生的身份,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因此他还得先行攻读物理学的硕士课程。

读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正式颁布,高能物理研究所就 是全国第一批有了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的单位。

那么,第一批博士学位证将在什么时候颁发呢?按照学校最初的安排,要等到年,第一批学员们才能毕业;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博士,还要再等三年才会出现。

不过这个时候有领导指出:高能物理研究所里的学员们,有一批基础牢靠,专业知识扎实的人,他们学习进步很快,现在的专业水平与外语,都已经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因此应当允许他们去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通过了,就授予博士学位。因为这个原因,马中骐在当年,就参加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场的七位导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体通过了马中骐的论文。 于是这样,他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

其实,马中骐当年并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里面,唯一一个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学员,而且他也不是唯一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人。

但是马中骐的确是第一个通过论文答辩,得到导师们一致认可的人。所以,他的博士学位证编号是“001”。

之前有网友提出疑问:博士学位证是由不同的学校分别颁发的,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一个“001”,为什么说马中骐是“中国第一个博士”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中国的大学,取得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是从1981年起。

当时第一批得到这个资格的单位,是周总理指导创办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别的学校拿到资格的时间,或者是学员毕业的时间,始终比高能物理研究所要晚一些。

2018年,马中骐把他的001号博士学位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马中骐的确就是中国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人。

马中骐毕业之时,博士学位证书是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亲手颁发的。 后来,马中骐也一直留在所里担任研究员。

一九九零年,马中骐获得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前几年,马中骐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冷原子”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以往我们曾经提到过那位,七十年代的高考“状元”。最初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城市去到农村参加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像旁人一样,放弃自己从前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在别人放弃回城的梦想,在当地结婚生子的时候,得过且过的时候,这些后来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不断重温过去学到手的知识。

直到18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改变他们命运的契机就到来了。但是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是机会,永远都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1945年3月,生于江苏宜兴。君浩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老师,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师大从事地理工作。从小受父亲影响,褚君浩对理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上中学之后,更是迷恋上了物理。初三时他开始阅读天文学书籍,高中时阅读了《相对论ABC》和原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还看了好多科普书和科学家传记。

1962年高考时,褚君浩连续填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华师大物理系和上海师院(上师大前身)物理系三个志愿,非物理系不上。那年,虽然物理考了满分,但由于作文失误,总分被拉了下来,就进了第三志愿——上海师院。

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和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

年12月起,褚君浩担任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室副主任。

1986年3月至1988年11月,他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为洪堡研究成员。回国后,褚君浩担任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19年起,褚君浩应德国Springer-verlag邀请参加修订国际Landolt-bornstein大型科学手册:“科学技术中的数据与函数关系”Ⅲ/41B。

文章标签: # 专业 # 我们 #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