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新高考改革化学老师何去何从-高考改革化学教师过剩

tamoadmin 2024-08-15 人已围观

简介1.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新高考为啥不能选化学生物历史?2.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目的是什么?3.你们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吗?4.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新高考为啥不能选化学生物历史? 自高考改革以来,“3+3”与“3+1+2”两种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这虽然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目,但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部分科目组合却“屡屡碰壁”。化学生物历史组合就是其中

1.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新高考为啥不能选化学生物历史?

2.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目的是什么?

3.你们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吗?

4.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

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新高考为啥不能选化学生物历史?

新高考改革化学老师何去何从-高考改革化学教师过剩

自高考改革以来,“3+3”与“3+1+2”两种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这虽然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目,但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部分科目组合却“屡屡碰壁”。化学生物历史组合就是其中一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新高考为什么尽量不要选化学生物历史吧!

一、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吗?

答:没有,考生可以任意选择选考科目。只是由于该选科组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限制较多,因此有人建议取消该学科组合,所以网络上传出了“化学生物历史组合被禁”的说法。

二、新高考为啥不能选化学生物历史?

历化生这个组合是可以选的,但是由于以下原因,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最好不要选,具体如下:

1、化学和生物属于传统的理科科目,历史属于文科科目,再综合当“3+1+2”模式中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的现状, 没有选择物理而选择生物和化学,在报考大多数学校的理工科专业时就可能会受到限制。

我在调查后发现,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甚至也限制了物理学科。选择历史而不选择政治和地理,同样在报些人文社科类院校时也不占优势,因此历化生的组合就显得不太合理。所以若大家不想在填报志愿时被限制选科的话,最好是慎选历化生组合。

3、毕业薪资不尽人意。学习化学和生物,可以报考的专业大多为“生化环材”等。用当前比较火热的计算机专业来做比较,在相同的学历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可能会达到“生化环材”的2至3倍。再具体一些来说,很多名校的计算机硕士可能会拿到年薪20万甚至30万的薪资,而同样背景的“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拿到年薪10万已经实属不易。所以 选择该组合的话,往后的毕业薪资可能不太如意。

4、与化学和生物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相对较少, 相关的就业范围也会小一些 。 目前来看,真正从事化工行业的人相对其他工程类学科来说就比较少,生物技术类就更冷门。但是也不排除有同学们以后想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是大学教师,对于这些同学来说生物和化学就很重要。?

综上所述,历化生这样的组合对以后的就业来说十分不利,大家一定慎选。但是如果有同学下定决心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那就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要静下心来做学问。

高考是每个生中的第一道门槛,好的选择能让自己少走弯路,提前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及专业对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是最好的。尽量避免盲目的选择,像生物化学历史这样的组合,除非自己特别擅长,非常感兴趣,否则就不建议大家考虑。

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目的是什么?

引言:社会在进步信息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在发展。一些专家主张推动中学的和高考的改革,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学习,以及为国家培养出更好的接班人。所以正确的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个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有必要

推动中学和高考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向,因为这样便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方式,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而且有效。有些省份已经实行7选3的考试模式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门课程中选三个自己喜欢的。然后这三门自己喜欢课程的成绩会列入自己高考的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高中带来了30多种的课程,选择套餐。所以经过浙江省的实验,由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程,所以缺乏教师和缺乏老师。虽然改革创新很有必要,但是基础设施也得跟上。

二、改革目的就是促进发展

所以改国之后学生的选择范围变大了,所以想考高分的学生更加容易向上突击了。而且低分的考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满足自己的志愿填报。所以学生与家长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特长以及自己的理想。因为在未来的几年中,甚至更久的时候,是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的。只有跳出固定的学习模式,不用狭隘的视角看待学习才能够有突破。

在此情况下,也许有很多考生家长由于选择多范围广会出现选择困难症。但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应该是选择,所以考生一定要好好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优势的学科进行选择,做出合理的规划,然后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你们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吗?

会!我觉得老师真的不只是教书,育人更重要,也许老师没有故意教,但是一言一行真的会影响学生。

我从小就不算乖学生吧,而且小时候特别固执,要是老师有错的地方,非得给我道歉才行,小学还闹到校长办公室,老师认真地给我道歉了,初中和班主任吵架,互相看不顺眼,高中差点和班主任吵起来,被我同桌拦住了,以至于毕业之后我妈告诉我,班主任怕我,班主任每次月考后都会联系她,跟她说我最近的学习状况,而且还会提醒我妈删通话记录,怕被我看到了,我.....?突然有点心疼高中班主任....高三的时候,教育机构一面之缘的老师帮我找省重点的在职老师给我补课,而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一半,总的来说,我碰到过很多很好的老师,我很感激她们,也因此越发的觉得,当一个好老师不容易,所以一直下定不了决心去当老师。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

高考改革,攸关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2014年,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地区进行高考改革。此次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唯分数论和文理区隔,增加高校自主权、学生选择权和选课自由度。

目前,新高考改革后,已有两届学子完成高考,从学生、家长到学校,大家由最初对改革效果的期待,开始审视高考改革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了解新高考改革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中座谈、单独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沪浙地区的高中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专家,以及高校、教育部门负责同志等进行了沟通交流,其间共召开20余场座谈会,对2714位高中教师、校长和应届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系统总结了高考改革的成效,深入分析了改革推进中遇到的挑战,并就完善等级赋分等进行了思考。

对于教育,你最关心什么?高考,想必是被提及最多的答案之一。

2014年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开始推行新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语数外三科必考,其余科目6选3”“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与以往改革的“小手术”不同,这次高考改革可谓“大刀阔斧”。

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考一改,中学生怎么学、大学怎么招录等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也随之发生变化。

4年来,新高考改革究竟成效如何?改革推进中,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浙江高考改革方案部分内容。光明/视觉中国

浙江省提前安排考生进行新高考的志愿填报与录取模拟演练。光明/视觉中国

1、新高考改革实践效果好于预期

新高考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课题组结合新高考改革的五个目标,对学生、教师、校长、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方的调查研究表明:新高考改革社会反应符合预期,实践效果好于预期。

新高考改革,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科目“6选3”的选考制度,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调查发现,考生、家长、教师对此认可度很高。关于学科选考的理由,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选考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决定的。

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引导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查发现,该目标得到了较好实现。目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分数进行录取的学校比例不算大,主要是在具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学校内试行。但从上海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大学和浙江“三位一体”招收录取的情况看,在按综合素质评价招录的学生中,如果仅凭录取分数线的话,有20%的学生可能进不了现在所在的学校;同时,在达到录取线的考生中,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不高,有10%左右没有被录取。可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

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外语一年两考,减轻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从上海、浙江的实践看,外语一年两考对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避免由于特殊因素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研中,有将近90%的被调查对象对一年两考持赞成态度。

第四个目标,是通过取消文理分科考试,提高学生基础素养,培养综合能力。这一目标得到了较好实现。新高考改革决定高考不分文理科,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考生文理交叉率为78%;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文理交叉率约为80%。调研显示,文理不分并没有降低数学的区分度。

第五个目标,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百分制转为等级制,避免分分计较。新高考规定,语数外三门成绩分别计150分,而两地的选考模式有所区别,上海是6科中选考3科计70分,然后转换成11个等级分,浙江是7科中选3科计100分,然后转换成21个等级,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此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实践看,原始分数转换成等级分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人们对等级分的认同度较低,分分计较的情况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剧。

2、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

课题组发现,从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推进和方案调整的情况来看,目前遇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等级性考试“6选3”的制度设计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也带来等级赋分制所导致的学生避考物理现象。为避免不同学科引起的分值差异,上海和浙江两地均在计分时按照考试群体进行等级划分,转换为相应等级分,再最终计入高考成绩。

在以高考总分录取的制度下,由于物理获得高分的难度明显偏高,从而导致一些爱好物理、数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没有选择物理,造成该科目选考人数逐年下降。调研中,有多所高中学校的教师、校长反映,高一、高二选考物理科目的学生人数也在下降。

为解决这个问题,浙江、上海分别出台了“保障机制”,对物理学科设定一个保障人数(浙江是6.5万,上海是1.5万),但没有根本解决“报考物理吃亏”的问题。

2)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需增强。在录取时,高校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关于什么是综合素质、怎样测量综合素质、怎样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在用的是,在中学进行综合素质计分的方法,客观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为高招录取时提供参考。但不同教师、不同学校记录的方法和内容不尽相同,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存在差别。课题组调研发现,多数校长和专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顾虑。

3)选考科目实施等级分需进一步科学划定。上海、浙江高考改革均为等级性考试科目,以等级赋分制来呈现考试成绩。但在操作中,由于等级比例按规定进行划定,所以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两名考生在一门等级考试科目中相差一分,却相差一个或两个等级。这意味着原始分相差一分,两名考生最终得到的等级分相差3分或更多。这种分差在计入高考成绩后对考生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4)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需更加关注公平性。高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时,通常是通过面试进行评分。在上海、浙江的高考录取过程中,有关高校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了组织,总体反应较好。

但调研中部分高中校长表示,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如何保证过程的公平性尤其值得关注。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很好建立,加之学生并没有全面了解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方法,因此,对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是否会出现“开后门”等问题,家长和学校均表示担心。

同时,从短期看,“3+3”招考模式改革打破了原先“3+1”模式,使得选考各门学科的考生比例有所调整,这意味着各学科的学生比例每年都有变化,对学科教师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不同时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需求量的波动性较大。由此在短期内,高中无法根据以往工作经验配备师资,导致出现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富余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在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之一。同时,对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计120分,用原始分计分。这样既解决了区分度不够的问题,也加强了物理、历史两门学科的学科地位。

增强综合素质评价和使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从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方式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高校而非高中;综合素质的内容主要是看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手段主要是由一系列测评环节构成,比如提交报考志愿、参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临时布置的任务、辩论、进行课题设计等。

压缩等级数量,提高高考计分与分数合成的科学性。同时,将提高办学标准和办学水平作为重要任务,以保障新高考改革目标的实现。

教、考、招必须有效联动,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的系统协调性。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做好课程调整、课程选修、建立走班制、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考试组织阶段,要使学生成为选科选考的主体。以前在填报志愿时,有60%甚至更多学生的志愿是由老师、家长包办或主导。这易使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而出现厌学情绪。新高考改革把选科提前到了高一,高二、高三还有多次调整选择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非常有利。但同时,要注重增强招生阶段的改革力度、高校的参与度。

3、新高考政策在全国推广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上海、浙江在试点推进新高考改革中探索了许多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加强学校教学建设、合理安排课程、组织走班教学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但调研发现,新高考政策要在全国推广,仍存在诸多瓶颈。

1)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目前,学校教师的编制标准还是1993年制定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对教师的需求。新高考制度下,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地理、生物教师缺口很大,而物理和化学教师富余。

为顺应新高考改革需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生涯规划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等类型师资,在高中缺口很大。调研显示,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有些学校只有1到2名,远不能满足需求。此外,目前一般高中有3位左右的教辅管理人员,但随着选课走班制度的实施,排课、调课等日常务将大幅增加,现行的人员配置无法满足需求。

2)部分学校功利动机强,存在“抢跑”现象。具体表现为,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抢赶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在等级考选考前,停课集中复习“会战”;压缩不考试科目,用考试科目暗中替代,挤压选修课课时等。这些功利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学生学科学习的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

3)走班教学对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冲击较大。从试点高中的实践来看,走班制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引发了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制度与管理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建议,在全国推广实施新高考政策,各地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教师需增加约20%。调研显示,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尤其

文章标签: # 高考 # 改革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