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院校 热门院校
陕西韩城高考状元-陕西韩城高考状元名单
tamoadmin 2024-11-02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代中举的依次叫什么2.嘉庆之师王杰为何退休后做家教?3.忠心于嘉庆帝的能人都有哪些?4.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5.状元馍的做法,状元馍怎么做好吃,状元馍的家常做法6.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古代中举的依次叫什么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这历史传承之长,仅此一项。无论
1.古代中举的依次叫什么
2.嘉庆之师王杰为何退休后做家教?
3.忠心于嘉庆帝的能人都有哪些?
4.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5.状元馍的做法,状元馍怎么做好吃,状元馍的家常做法
6.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
古代中举的依次叫什么
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这历史传承之长,仅此一项。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寒子弟,都希望通过苦读来改变一生的命运,学而优则供仕,此观念深入人心。
人生的四件喜事,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能考得上状元的自然是排在首位。
但是,一介书生,要考取状元那真的太难了,全国读书人无数,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经过层层筛选,到了竞争最后一位的时候,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此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状元
那么“状元”这个词,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全国前三名叫什么?
也许,有些人还真知道,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吗?
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状元、榜眼、探花吗?别急,下面为您解答!
追溯科举的起源: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罢废于晚清,历时1300多年。
但科举考试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是从南宋末年才开始叫的,也被称为三鼎甲。怎么来的呢?状元,咱首先得说这“状”字,现在咱们都知道参加高考之前不得填那个表吗?填写自己的基本状况,填完之后进行申请,通过之后给你发准考证。
过去也是一样,在参加科举之前这些人得写个“名状”,说白了就是申请表,把自己情况填上,这个东西叫做“名状”。
那么科举考完之后根据名次先后把这个名状作为档案依次排开,谁考了第一他的名状就在前面,把这个叫“状头”,也叫“状元”。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约产生了500多名状元。到了现代,没有了科举,不过却有了高考,虽然不是同一形势的考试,不过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称呼来说高考的第一名,不过都是无差别的叫状元,学校第一叫学校状元,市第一叫市状元,省第一叫省状元,当然没有全国第一,因为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没有可比性。
状元匾额欣赏
一匾一额,字间有乾坤。科举之历,史中话变迁。
匾额之中,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1300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的变迁。“古匾横陈,端庄厚重,榜书势如洪,写尽千秋科举,中华文脉”,“蚕蛾高悬,典雅肃穆,博科雄胜斗,彰显百代贤良,民族精神”。
史上流传下来不少由当时科举状元题写的匾额。下面,我们选取一些供大家欣赏: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清朝植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卒于故乡。嘉庆进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吴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状元。
章鋆(1820-1875)浙江鄞县人。字酡芝,号采南。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章鋆少好学,擅长诗文。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侍奉上书房。咸丰五年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咸丰九年,充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
洪钧 (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嘉庆之师王杰为何退休后做家教?
城市观察者:闹市一博核心提示:清代状元宰相,嘉庆皇帝的老师王杰,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敢于直言。他退休时仍是两袖清风,回到家乡,身子闲了,便想到给家乡做点贡献,本地没人敢请他,最后他跑到邻县当了家教。 嘉庆年间,陕西韩城乡下有个70多岁的老头儿想做家教。老头儿很严厉,他以前曾经教过一个孩子,让那个孩子罚跪,使孩子的父亲很不高兴。本县熟人没人敢请他,他只好换个名字跑到邻县,在一个乡绅家坐馆,老头儿挺认真、勤恳,数月之间,宾主相得。当地知县下乡,乡绅在家宴请父母官,请老头儿作陪。老规矩,席前首先真的假的要让一让,让来让去,谁的位置该在哪儿彼此心里都很清楚。先生请,老父台请,先生请,老父台请。大概是老头儿年龄大了吧,一不小心屁股就落在了上席的椅子上。乡绅十分尴尬,老父台也很不爽。心想我也就是虚让你一下,你也太拿我不当干部了。一旦坐下去,再起来重让也不是那么回事了——吃饭。知县是读书人,酒过三巡,便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牡丹梅花图画”说,咱们以此联句吧。说完吟出第一句:“牡丹花下一枝梅。”乡绅称赏,接着吟道:“富贵寒酸共一堆。”言外之意很明显。老头儿稍一思索,接着吟出:“莫道梅花不富贵,梅花曾占百花魁。”知县和乡绅觉得老头儿出语不俗,便略带讥讽地问:先生一生坐过几次上席啊?老头儿似乎也感到了一种羞辱,想了想,但还是谦逊地说,两……噢,三次吧,呵呵,三次。哪三次?老头儿说:“第一次婚宴。”二人大笑,觉得此叟愚不可及,因为结婚时新郎是最重要的人,自然要坐上席。“第二次是琼林宴。”二人一愣,这是考中进士后朝廷举办的宴会,状元才能坐首席。“第三次是功臣宴。”这种宴会是清代边疆立功将领回朝时皇帝的赐宴,一般是军机大臣代表皇帝出席——老头儿知道自己的家庭教师做不下去了,干脆亮了底牌,老夫叫王杰。此言一出。二人别说坐,站都站不住了。如果没有这次意外,他会一直当家教,当到。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王杰任上书房总师傅时,太子(后来的嘉庆皇帝)时常背不过书,他严加教,还罚跪罚站。一天,乾隆察看书房,适逢太子被罚跪。他立即叫儿子站起,还非常生气地对王杰说:“教也是天子,不教也是天子,你这样处罚,是臣对君应有的态度吗?”王杰大声说:“受教的成尧舜,不受教的成桀纣,师傅的作用就是这样啊!”皇帝一听,大为震惊,马上叫太子继续跪下,并且对王杰安慰勉励了一番。另外,王杰对自己的子女亦十分严格。有史说,王杰的儿子写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曾过问,他只说,犬子不才。他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每次他都预先通知主考不要让他考中,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陕西巡抚(他的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厉得不近人情。因为,王杰十分谨慎,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太过豪爽,而且贪杯,进官场恐怕会后患无穷。王杰的四个儿子,后虽先后入监或在籍攻读,但无一人通过人脉而进仕途,更无一捐班买官者。王杰经常教育子孙说。“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因此,王杰的儿子,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息,只有一位叫王笃的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县、府、省、京逐级考试而从政,成为道光年间的省级大臣。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绅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嘉庆帝即位后,宣布了和绅二十大罪状,王杰参与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清政府年税收银七千余万两,而和珅家产折银竟达八亿余两,相当于朝庭十余年税收的总合。案毕嘉庆帝责令和珅自杀,并抄没其家产。当时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影响和震动之大,在反对和珅的斗争中王杰起了重要作用。嘉庆皇帝前后,川陕豫楚土地兼并和剥削十分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陕、川、暴发了白莲教起义,清军派兵围巢,久久不能平息,王杰时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关注白莲教起义,立即上书嘉庆帝,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顺”的起义群众,并认为起义的根源在于地方史治黑暗、所造成。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王杰历乾隆和嘉庆两朝,1803年,79岁高龄的王杰辞职还乡,临行前还专门上书请求解决政治上的腐败问题,并提出通过吏治整顿堵塞国家财政上的漏洞。他为官四十余年,所有之物,仅几十箱书和吃饭用的锅碗瓢盆而已,只用一辆车就够了。王杰辞职离京之日,嘉庆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诗中有“道直一身立庙朝,清风两袖返韩城。”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一辆不起眼的大车,吱吱嘎嘎地走在京师至韩城的官道上。从此,朝廷里少了一位清廉耿介的高官,韩城乡下多了一个踏踏实实的老农民。王杰回到家乡,身子闲了,便想到给家乡做点贡献,本地没人敢请他,最后他跑到邻县当了家教。王杰当太师时,对太子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不知对错,但他清风两袖、不畏权贵、敢斥邪恶、关心民生的为官之道,既是当时难得的一名好官,也让当今的贪官和庸官们汗颜!
忠心于嘉庆帝的能人都有哪些?
1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朱珪被称为“有内有守,无伪无私,心款款以效忠,政优优而著绩”。
2刘墉(1720年8月19日~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山东青州府诸城人,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1。
3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王杰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
4董诰(1740~1818年),字蔗林,清高宗、仁宗时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编,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憝,朝纲不坠。董诰位极人臣,出入禁中40年,供职勤恪,进止皆有常度;熟谙掌故,政事得失,皆能洞鉴本源。
史料还需文献多加考证,如有错误之处,请自行更正。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
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百度百科-武则天
百度百科-秦始皇
百度百科-孛儿只斤·铁木真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百度百科-李白
状元馍的做法,状元馍怎么做好吃,状元馍的家常做法
今天介绍陕西韩城的一道美食---状元馍。家里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不妨做个状元馍给孩子吃,讨个好彩头,在精神上给予一种良好的寄托。
食材
主料
小麦面粉
250g
鸡蛋
2个
辅料
油
50g
盐
2g
核桃仁
5瓣
花生仁
10个
黑芝麻
2汤匙
瓜子仁
适量
五香粉
3g
泡打粉
1g
酵母粉
3g
食用碱面
适量
步骤
1.准备面粉。
2.准备酵母粉。
3.面粉中加适量的泡打粉,将酵母粉用温水化开和面,将活好的面醒至20分钟。
4.另取一个盆,加入鸡蛋、盐、食用油、五香粉、食用碱面搅拌。
5.将发好的面用手撕开放到加了鸡蛋、油、五香粉调的汁子里用手抓匀。
6.将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黑芝麻分别小火炒香,碾碎备用。
7.给步骤5中再加一些干面,这就是油酥面。
8.将炒香的干果碎加到面里一起揉匀。
9.揉好的面醒至5分钟。
10.分成剂子。
11.擀成圆饼。
12.平底锅放少许油。
13.擀好的圆饼放入小火烙制。
14.烙至两面金黄即可出锅。
小贴士
1 这个馍热吃凉吃均可,因为是油酥馍所以凉了也一样好吃。
2 加什么果仁均可,随自己喜好。
3 第二次和面一定要等面发起来。
范仲淹是否中过状元
(1015年)登进士第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
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范仲淹后来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一个人去南京念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接著把母亲接回来赡养。
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军私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范。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於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尝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
如今,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
唐朝的状元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於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