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不同_古代录取通知书叫什么形式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古时候科举是要考试的,考试通过的话有科举通知书吗?2.宋朝东华门唱名是什么意思3.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又到一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的时期,很多人正焦心等待录取通知书。每年这个时候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今花样百出,科技感十足,充满着令人惊奇的设计,可谓“神仙打架”现场,让无数网友看得心痒痒,甚至还有点想再考一次大学。 有考试就有录取通知书,古代也一样。古代的考试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科举了,始于隋朝成型
1.古时候科举是要考试的,考试通过的话有科举通知书吗?
2.宋朝东华门唱名是什么意思
3.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
又到一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送达的时期,很多人正焦心等待录取通知书。每年这个时候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今花样百出,科技感十足,充满着令人惊奇的设计,可谓“神仙打架”现场,让无数网友看得心痒痒,甚至还有点想再考一次大学。
有考试就有录取通知书,古代也一样。古代的考试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科举了,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所以最早的科举录取通知书就是从唐朝时发出的。唐朝每榜进士录取数量很少,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少数少自然金贵,朝廷对这些登榜的人非常重视,通知书上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通知书用材、尺寸有讲究。
唐朝录取通知书制作时用的是专用的纸张,采用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将金粉制成的金色涂料涂饰在纸上,这样一份金灿灿的录取通知书就出炉了,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泥金帖子。历史记载:新科进士及第,以泥金帖子附家书之中,用以报登科之喜。
后来为了显得庄重,唐朝又推出了正式版的科举录取通知书,叫做金花帖子,顾名思义就是用纯桑蚕丝做的素绫装帧,再上面贴上金花,精致又美观。到宋朝时,依然沿用唐朝的创意,金花帖子没什么变化,但制作用纸更为高级了,采用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纸笺,叫做黄花笺,更为珍贵。
金花帖子据记载宽三寸、长四寸,相当于现在的手机大小。
科举录取通知书到明朝时,出现了很大变化。改叫“报帖”,也称“捷报”,就是常说的“喜报”。到了清代,则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印好后填上被录取人的姓名、名次即可,加盖“录取专用章”,和现代有些类似了。
到了民国,现代教育开始形成,录取通知书更接近今天的模式,但还保留古代“捷报”的影子,通知书上会称“同学”为“君”,以表示尊敬。
录取通知书制作好了,该怎样送达呢?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或快递交到到考生手中,古代则会由官府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手中。
一旦高中,朝廷会立即派人骑快马向各行省飞报,当地接报后立马派人向中进士的人家报喜。
送通知书的人都被称为报喜人,送达极具仪式感,犹如结婚般隆重。送通知书的“快递小哥”骑着高头大马,手举彩旗,身后跟着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热闹非凡。
送通知书这可是个好差事,不仅能沾沾文曲星们的文气喜气,还能得到一笔赏钱,碰到大户人家能赏一些红包,条件差点的人家也能安排一桌酒席。正因为送喜报有利可图,大家才争抢着,还有人没争到竟然在半道上抢夺喜报的事情。
收到通知书的人家,会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这叫光耀门楣。
金榜题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今天考上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样值得庆贺。在此祝愿所有学子的努力不被辜负,如愿以偿拿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古时候科举是要考试的,考试通过的话有科举通知书吗?
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古人收到捷报之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可以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奖状一般。从这个细小的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几乎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录取通知书的用途
1、凭录取通知书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及时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指定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核实和确认。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按高校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报到等手续。?
2、告知录取信息,入学重要凭据?
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是进入大学报道的凭证之一,丢失十分麻烦哦!录取通知书中一般都会附带其他资料,且说明里一般会告知报道时间、地点、所需物品、相关证明的具体说明。
3、购买火车票半价?
大学新生可以凭借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到各大车站购票,这时候票价是有优惠的,大多是半价,有些是打折。这个和学生证是相似的。?
一般免收普通快车硬座价格的一半,卧铺或高铁的话也是免普通硬座的半价金额,并且有路线限制,每年允许往返家和学校两次。?
4、享受各类福利优惠?
高考结束之后,商场店家都有各种针对今年大学录取学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凭通知书全场半价吃喝,兑换游戏币,或者各种电子产品的打折,凭着录取通知书,部分游乐园,景区都有打折优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
宋朝东华门唱名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学子在进行重大考试考试的时候,会有学校或者相关的部门印发相应的通知书来公布他们的成绩或录取结果。而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选拔考试,和古代选拔人才差不多的制度就是科举制。而科举制所要进行的考试不止一场,进行相关的考试之后,学子又该如何知道他们考试的结果呢?科举考试通过的话也是是否有通知书呢?
古代不同的朝代,对科举考试结果的通知用的方法也不同。最早的就是用一种泥金的传统手艺的帖子,这种帖子的外面往往会有金色的涂料遮盖,以此来表现着一帖子的尊贵。并且通过书信的方式让专人寄到家中,此来表达对学子考取功名的祝福。而这种帖子往往会被学子珍藏和留作纪念。当然,在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的通知方式也不同,越高等级的考试的通知方式也越隆重。我们在书上也学到过,范进中举之后便有专人到家中进行通知,并且在来的路上,吹奏音乐,热闹非凡。在明朝时,通过会试的学子将会收到一种报帖,上面记录了考生的详情和考试的结果。而我们在电视剧上场中常常看到的,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张贴,把通过考试的学子的名字书写在上面的方式,是乡试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
无论如何,科举考试的通知书是对学子考试结果的告知,是一件惊喜又重要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一位学子多年苦读的结果,使他们改变命运的方式。虽然古代的交通十分不变,但是历朝历代都表现了对这一工作的重视,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其进行书写和配送。相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子们在等待通知书时都是一样期待又紧张的心情。
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科举揭晓结果。
古代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宋会要辑稿》的记载。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
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如何揭晓结果。
从古至今,“金榜题名”都是每位考生的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如今,考生们可以从网络上查到自己的录取结果,学校也会寄出意义非凡的录取通知书,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一、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
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
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
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
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
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
二、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
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三、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
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
《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
最后,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参考资料:
录取是从高到低择优进行,如果你查问时间较早,那就耐心一点。
考生如果实在着急,可以先去所报院校的官方网址进行查看。录取结果一般在每个录取批次开录后的2-3天可以查询到。
录取结果因各高校录取时间不一致,录取结果不是一次性公布,且存在征集志愿的情况,所以有些考生的录取结果甚至要等到这个批次录取完才能查询到。所有,录取开始一两天,还没消息就不代表没有被录取。
录取通知书历史介绍
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快递到学生的手中。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
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古人收到捷报之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可以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奖状一般。从这个细小的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几乎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