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

高考改革方案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么政策河南

tamoadmin 2024-07-17 人已围观

简介1.河南省新高考什么时候开始选科2.2025河南高考改革政策3.河南哪一届实行新高考?4.河南2023年高考是新高考吗5.河南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1、河南高考实行3+1+2的考试方式。今年的高考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动是实行3+1+2的考试方式,意思是说第1个三指的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必考的项目,中间的1是指从历史和物理中间必须选一门课程考试,最后的2是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4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课考试

1.河南省新高考什么时候开始选科

2.2025河南高考改革政策

3.河南哪一届实行新高考?

4.河南2023年高考是新高考吗

5.河南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么政策河南

1、河南高考实行3+1+2的考试方式。

今年的高考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动是实行3+1+2的考试方式,意思是说第1个三指的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必考的项目,中间的1是指从历史和物理中间必须选一门课程考试,最后的2是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4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课考试,最后形成3+1+2的考试方案。

这样的考试方案较以前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去考试,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今年的高考分数应该不会太低,毕竟大家都会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

2、填报志愿取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好像是从前两年就开始实行的一种新方案,以往的填报志愿是从第一志愿到第5个志愿依次录取,而现在平行志愿实行之后,就没有第一志愿优先录取的说法,一切按照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进行录取。

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有1~2个志愿的学校,保证自己能够100%的考上,剩下的可以冲刺一些自己勉强能达到分数线的学校。

3、考试试题更加的灵活和开放。

考试试题灵活和开放不仅是河南高考的改革方案,更是现在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重大方向,出题老师不能在按照课本上的死知识进行出题,而是将试题变得更加的灵活和开放,全面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思考能力。

总体来说,我认为高考以后会变得越来越难,第1个是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第2个是考试的方案越来越灵活,完全不是过去那种,只要把课本读好就能考出好的分数。

想不要在高考中胜出,一定不能死读书,要灵活的去掌握各科的知识和解题技巧。

河南省新高考什么时候开始选科

2023河南高考用的是全国乙卷,使用文理综模式。

2023河南高考试卷用全国乙卷考试。由教育部命题,用语数外+文综/理综模式。语文、数学、外语各科目卷面满分150分,总分450分,按原始分计入总分;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卷面满分300分,按原始分计入总分,共750分。

实行“3+文综/理综”传统高考模式。河南全国乙卷的组成科目有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任选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高考考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2023河南高考仍用老高考模式,但要注意的是2022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河南实行新高考改革,2025年首次按新方案进行高考,用“3+1+2”考试模式。

2023河南高考试卷难不难

从试卷难度上看。试卷难度上可能河南和其他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是一样的。从近几年全国乙卷难度看,只要夯实基础,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全国乙卷高考难度并不是特别难,而且未来一段时间河南高考难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025河南高考改革政策

该制度于2022年秋季开始。

根据查询信息得知,2022年秋季起,河南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将实行“3+1+2”模式选科制度。实行该制度之后,高考数学将统一试卷,不再使用文理分科试卷。

“3+1+2”模式选科制度中的“3”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这是必选。“1”是从历史和物理中,选择一门。“2”是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两门。

河南哪一届实行新高考?

2025年河南高考方案来了!6月27日,省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考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高考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实施特征。《河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改革背景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自2014年浙江、上海启动首批改革试点以来,高考综合改革已经经历了8年、21省的探索与实践,制度的设定已日臻成熟。经教育部批准,河南省作为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区)之一,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

方案内容

河南《实施方案》分改革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个部分。明确了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22年全面启动,2025年整体实施。回答了“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招”等关键问题,对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明确统一高考科目

“3+1+2”

2025年起,我省高考实行“3+1+2”模式,“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河南2023年高考是新高考吗

2025年。河南2022年秋季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模式。确保在2022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前,实现基础条件全部达标,顺利启动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

2021年2月5日,河南省2021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用会议的形式正式召开。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特别强调了河南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按照教育部要求,结合我省基础条件评估情况,针对目前面临的消减普通高中大班额、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投入等问题。

要责任明确、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在2022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前。实现基础条件全部达标,顺利启动河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这也就意味着,作为高考大省的河南正式明确:将在2022年秋季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模式。

就河南省来说,它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高考大省,每年高考报名的考生众多,稳居国内首位,竞争相当激烈。而且,河南省的高校是极度匮乏的,只有一所211大学,这对于河南考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再加上河南重点高校录取率很低,河南考生无异于在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河南省推迟一年实施新高考改革,有它现实的原因。如果时机不合适,贸然实行高考改革,对考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河南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

2023年河南高考是新高考。

1.什么是新高考:

新高考是指自2017年开始全国范围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旨在改革传统的高考制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应试负担,促进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增加了选考科目和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新高考政策的推进:

新高考政策的推进主要包括科目设置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改革试点的推广。科目设置上,新高考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引入了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使学生的学科选择更加灵活。评价方式上,新高考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结合。改革试点方面,各地陆续开展新高考的试点工作,并逐渐推广。

3.河南省新高考的实施情况:

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河南省也积极推进新高考的实施。据了解,河南省自2018年起开始试点新高考政策,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2023年,河南省将继续实施新高考制度,对考生进行评价和录取。

4.新高考带来的变化:

新高考政策的实施,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新高考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轻了应试压力,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新高考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5.新高考的意义与挑战:

新高考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新高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评价方式不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总结:

2023年河南高考是新高考。新高考是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旨在改革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河南省积极推进新高考的实施,并在2023年继续实施新高考制度。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新高考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执笔人 朱寅年 王旗 杨东平

2007年,是中国在结束灾难之后,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第30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当时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从而恢复了以学业能力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分数面前平等”的社会公正。统一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高效率,使之深入人心,为历史和社共认;与此同时,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弊病和负面价值也已暴露无遗。高考制度承上启下,对于高等学校制度改革和中等教育改革具有枢纽作用,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指挥棒作用,是推进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将高考改革提到重要的议程,提速高考改革,可以说条件已经成熟。

一、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和目标

1、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

保证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改变以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避免陷入考试主义泥潭。

改变“一张考卷考所有人”。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适才适所。

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通过高校招生公开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使得这一权力最终重新回归高等学校。

重视和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付费上学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考试改革,应当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高校的权利。

坚持高考命题地方化改革。各省自主命题的意义在于提供了高考模式多元发展的制度空间,多个考试机构的出现,也有利于考试测评技术本身在竞争中提高。

2、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以高中学习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高校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或面试后自主录取。基本模式是:

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一种统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高校自主性与学生自主性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高等学校自主录取,社会参与的全国高考和招生录取制度。

二、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作为过渡模式,现实的高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考试科目多轨化

目前的高考改革集中在考试科目的改革上,形成目前以3+X 为主的不同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问题,是将学生分为文、理两类进行识别和选拔。这一模式的问题是以一张考卷考所有人的评价过于粗疏,难以按照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特点,更加有效地识别、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

建议按照高校分类管理的概念,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在高中课程中,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难度,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多种“套餐”。示意图如下。

高考科目多轨化的示意图

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院校高职院校 文科语文1 英语1 + 历史1 数学2 语文1 英语2 + 历史2 数学3 语文2 英语3 理科语文2 英语1 + 科学1 数学1 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1 工程技术语文2 英语1 + 科学2 数学1 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2 语文2 英语3 + 科学2 数学3 生物和医学语文2 英语1 + 生物、化学数学1 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1 艺术和体育语文2 英语3 + 历史2 语文2 英语3 + 历史2 语文3 英语3

注:课程标号为难度系数,1为最高。

2、考试内容以能力水平测试为主

现行的高考内容,基本是知识水平测试,其特点是考题紧扣“大纲”,以记忆性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主,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提高成绩。它引导和强化了中学教育中死记硬背、题海大战之类的应试训练,不仅难以为学生“减负”,也难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一百个心意 0位粉丝 2007-12-25 09:41 回复此发言 2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世界各国的高考,以美国的SAT、GRE为例,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试,测试学生更为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是一种更为科学、基本的评价。我国的公务员考试,也已完成由知识水平考试到能力水平考试的转变。需要确定高考内容改革的这一方向,逐渐增加能力试题的比重(例如每年增加10%),目前,在高考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测试题,在内容设计上把考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改变整个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3、改变“一考定终身”

以一次性高考成绩作为学生改变命运的评价,其弊病和局限性显而易见。近年来实行的春季高考,是改变这一弊端的有效尝试;但由于参加春季高考的高校太少,成绩与夏季高考不通用,成为高职院校的高考,而失去吸引力和逐渐萎缩。

增加高考次数的改革。首先是强化春季高考,增加高校的数量和提高招生层次,使之成为与夏季高考同样规格和分量的考试,从而使学生获得两次高考机会,择优选报高校。考试多次化的另外一个思路,是某些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英语可首先实行社会化考试,由专门机构每年设立若干次考试,考生提供个人的最高英语成绩作为高考成绩。

4、探索综合素质评价

由于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状态,因而必须改变以高考分数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高中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参考。

综合评价可以包括学生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学生成长记录、教师评语记录、实践活动记录、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此外,还可通过高校对考生的面试进行评价。

由于社会的诚信环境尚不如人意,学校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均不成熟,这一改革尽管十分重要,却难以现实操作。可首先在中考改革中试行,从而积累经验。在部分较具备条件的大学和高中可以开展试点,前提是首先建立问责制和民主、开放的社会参与、舆论监督机制,一旦发生舞弊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三、高考招生和录取制度改革

比较而言,我国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上,而对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较为忽视,而大面积影响高考公正的,主要是在这一环节。

1、均衡各地招生名额的差异

我国长期沿袭的录取名额分配,缺乏地域公平的考虑,由于各地的录取名额不是按照考生人数制定的,致使各地的录取率差异极大,山东、湖北等人口大省的分数线比大城市高出100多分,造成“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高考移民”等不合理现象。

形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巨大差异。根本解决的方案是人口大省加快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地方高教差异未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央通过宏观调控,使新增的招生机会主要向那些人口大省倾斜,将缩小各地的录取率差距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2、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

在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新一轮调整、合并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取与地方共建的方式扩大学校,从而造成学校招生本地化的严重现象。2005年,部分研究型大学本地生源的比例分别是:北京大学17%,清华大学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北京理工大学11%;复旦大学44%,上海交通大学47%,武汉大学50%,南京大学55%,浙江大学61%。

研究型大学招生本地化,不但减少了外地优秀生源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有违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有违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原则和研究型大学的宗旨,国立的研究型大学必须主要面向全国各地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可以通过研究确定这一水平,例如不高于学校经费中地方财政支持的比重;不高于扩招之前本地生源的比重,等等。

3、减少和废除某些特殊政策

作者:一百个心意 0位粉丝 2007-12-25 09:41 回复此发言 3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高考录取制度中,在分数面前的平等之外,还存在许多特殊政策。这些政策有的具有照顾弱势人群(如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群体(如港澳台学生)等重要价值,有的是为了保障特殊行业的人才供给(如制度),有的是为了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特殊人才开辟通道,如保送生、文体特长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政策。但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腐败风气的影响下,这些政策许多已经有违初衷,甚至成为某些权势阶层、既得利益阶层的腐败温床,直接向教育公平挑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减少和取消定向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此类特殊政策,堵塞导致高考腐败的制度通道,净化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4、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招生权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和方向。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现有多种方式,例如高校自行命题、考试和招生;同类高校或学科实行联考;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科目、增加面试;在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上确定本校的考试科目、录取标准,等等。

对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主要顾虑是教育公平。向高等学校赋权的过程与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从而使高校建立公开、公正的制度保障,取得社会监督和信任。这基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样两项基本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招生。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公开各种招生录取信息;同时,组成包括官员、家长、教师、校友代表、媒体组成的“代表团”,全程参与招生过程。

5、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

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严格限制学生的报考自主权,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第二志愿不予考虑,从而使填报志愿成为一门学问,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应填报志愿不当而失去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建议在招生过程中,同一批次高校对学生不分志愿先后同步招生。这意味着一个学生可能接到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为避免造成高校的名额浪费,需要延长录取周期,将现行一次性的录取改为多次。对此,需要进行过细的制度设计和经过试点。这一世界通行的招生模式,没有理由在中国不能实行。

6、实行高考社会化

为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评价的做法,必须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学生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一措施的价值在于,虽然高中仍能够知道毕业生的情况,但地方却难以按照高考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从而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解脱多数高中校。北京市曾试行过此办法,取得积极效果。

文章标签: # 高考 # 改革 # 学生